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T11 2024年3月15日
特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征信修复”骗局 保护个人征信权益
花钱就可以删除信用报告中的逾期记录?”假的!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征信修复”“征信铲单”“征信洗白”(以下统称“征信修复”)的旗号,大肆宣传可以删除信用报告中的不良信息,教唆信息主体委托其代理异议、投诉以骗取高额费用,严重扰乱征信市场秩序,侵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应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理性维权,谨防“征信修复”陷阱。

一、“征信修复”骗局主要表现形式

(一)收取高额费用后跑路。“征信修复”职业代理人教唆个人以“不可抗力”“非恶意逾期”等理由,或捏造不实理由、伪造证件、运用虚假材料、恶意投诉相关金融机构等手段以图修改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不退款或失联。

(二)征信培训、加盟代理诈骗。部分机构或个人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有前景为由,诱导用代理、加盟方式培训“征信修复”业务,以此骗取高额代理、加盟费用。

(三)骗取个人敏感信息,冒充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声称当事人曾注册、办理过贷款,如不注销或还清所欠贷款将影响征信记录,诱导当事人转账汇款以骗取资金;冒充客服,告知账户出现异常,若不及时注销账户会影响个人征信,指导当事人在假网站、假平台操作后盗用个人信息申请网贷以骗取资金等。

二、“征信修复”的不利影响

(一)“征信修复”代理机构或个人通常要求提供个人身份证件、联系方式、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存在个人信息被恶意使用、泄漏或买卖的风险,危害人身及财产安全。

(二)不法分子教唆信息主体通过捏造虚假事实、伪造虚假材料,以“非恶意逾期”或“不可抗力”等理由试图达到“征信修复”目的,可能存在违法风险。

三、关注自身信用记录,通过正规渠道维护征信权益

(一)关注关爱自身信用记录。《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社会公众应关注自身信用记录,一旦发现逾期应及时还款;如实填报联系方式,接收还款提醒、逾期告知;定期查询信用报告,及时核查、纠正错误信息。

(二)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理性维权。《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投诉。

正规渠道进行的征信异议和投诉不收取任何费用。

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