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 李静 通讯员 钱嘉琪)近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在门源县皇城乡放归一只成年雄性荒漠猫,此次放归不仅是一次野生动物救护放归的成功案例,同时也为荒漠猫卫星颈圈跟踪研究救护放归积累了宝贵经验。
荒漠猫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特有的猫科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也是祁连山国家公园浅山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现阶段研究表明,荒漠猫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其繁殖、食性、家域大小等生态学研究十分匮乏。
此前,门源县浩门森林公安派出所接到报案称,在西滩乡边麻掌村一农户家中发现有猫咬死很多鸡,夜晚光线暗,主人误将荒漠猫当成家猫而将其打伤。随后主人发现跟家猫有异,于是向浩门镇森林派出所报警,这只荒漠猫才被救助到了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站。
目前,经过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和专业兽医师的评估,这只荒漠猫达到了放归条件。根据前期调查,门源县皇城乡是荒漠猫的原生栖息地,能够为荒漠猫提供良好的遮蔽和食物资源。同时,该区域与城市和村落距离较远,人类干扰程度较低,可以避免和降低荒漠猫放生后误入村庄或再次进入村庄捕食家禽所带来的潜在风险。该区域也具有良好的GSM网络信号,且区域内前期已布设有多台红外相机,有利于对这只荒漠猫放生后的情况进一步监测与追踪。
这只荒漠猫从“偷鸡猫”变成了“实验猫”。为准确掌握救护放归后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精准评估救护效果等,救助站向有关部门申请为救护荒漠猫佩戴卫星跟踪器后放归野外。放归后,救护站将持续开展监测,定期收集数据,及时分析研判其活动情况。
下一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将继续联合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持续开展荒漠猫研究,通过红外相机调查、粪便遗传学分析和卫星颈圈定位追踪等手段,深入研究荒漠猫对祁连山浅山带生态系统的适应及其生态功能,评估各类人为活动对荒漠猫行为与种群的影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为国家公园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做出青海示范,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青海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