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弘靓)4月11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等机构专家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东昆仑大格勒地区,新发现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共生的铌—稀土矿(大格勒铌矿床),且该发现具有巨大的矿产资源开发前景。
该研究成果在中文核心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公开整版刊发了《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专辑。专辑显示,铌依赖进口,稀土则是我国的优势矿产。目前我国还没有可供大规模开发利用的铌矿床。铌和稀土矿床在全世界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其中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相关的矿床是铌与稀土资源最重要的来源。
2021年,研究人员提出了大格勒地区是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重要找矿靶区,确定了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稀有金属铌矿的找矿潜力巨大。同年8月发现了青海首例岩石界的“大熊猫”——火成碳酸岩,9月经实验室分析确定了高品位的铌矿体。这一重大发现大大拓展了青藏高原稀有金属矿的找矿空间,具有重要的找矿和战略意义。
2024年初,研究人员推断上述稀有金属铌矿推断资源量达到一定规模,有望成为一个新的、优质的稀有稀土矿产基地。
大格勒铌矿床是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发现的大型铌矿资源, 通过初步研究显示其粒径和赋存形式明显优于白云鄂博等国内主要铌矿床。大格勒铌矿床的发现不仅极大扩展了我国潜在铌资源区及勘查范围, 而且很有可能为突破我国现有铌资源“提取难、利用难”的瓶颈提供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