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琼)聚焦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4月11日,我省召开省政府2024年民生实事工程新闻发布会,就我省2024年民生实事工程项目重点内容进行了一一发布。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在充分征求各相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共实施十大类44项民生实事工程。这十大类民生实事工程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庄严承诺。目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已印发了《2024年民生实事工程任务分工》,对28项涉及财政资金的民生项目,省财政厅下达资金51.41亿元,为各地区各部门加快项目推进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十大类民生实事工程包括:稳岗就业工程,立足省情实际,围绕“四地”建设、数字经济、生物制药、科技创新等重点特色领域,以及拉面、青绣等特色劳务品牌,统筹公务员、选调生招录和事业单位、国企招聘、“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全面拓展就业岗位,全力构建“大就业”格局,打造青海特色就业品牌;教育均衡工程,锚定教育强国目标,聚焦各阶段教育扩优提质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继续推动青海理工大学、青海职业技术大学设置工作,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住房保障工程,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在精准摸排城市危旧房的基础上,改造C、D级危险住房,继续为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健康青海工程,一方面,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进度,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另一方面,推动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深入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一老一小工程,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通过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加大家庭适老化改造,补齐农牧区养老服务短板,增强养老服务便捷性可及性;在托育方面,支持幼儿园发展托班,扩大普惠性、稳定性托育服务供给;乡村振兴工程,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引领,实施和美乡村建设项目,提升乡村承载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治理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助困帮扶工程,扎实做好残疾人救助、妇女“两癌”筛查、职工医疗互助、无偿法律援助、根治欠薪等工作,不断提升政策落实、对象认定、跟踪管理的精准性针对性,用心用情温暖特殊群体;文体惠民工程,在组织实施好惠民演出、“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推动实现更多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丰富群众健身活动空间,满足市民多样化健身活动需求;便民服务工程,持续推进物业服务企业规范管理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更好地服务新就业、新业态群体,新建、维修公共区域职工之家和户外劳动者暖心驿站,紧跟群众需要,试点开展摩托车驾驶人考试“送考下乡”便民服务活动;交通畅保工程,高质量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服”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优化、升级改造平交路口,调整优化西宁公交线路,完成昆仑路与羚羊路人行过街设施和五四大街下穿通道建设工程,缓解道路拥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