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顺凯)近年来,西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作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基层组织领头雁能力提升“强基”、各族青少年交流“育苗”等“十项行动”,持续扩大结对交往规模,拓展人员交流渠道,全面促进交融质效,有形有感有效抓创建工作的动力更加充足,走在前作表率的牵引作用更加明显。
强基础促引领,创举措育新人。通过基层组织“强基”行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运用“靶向式”开课+“导师制”管理+“现场式”培训+“回炉式”再造的立体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实战化”党员教育集中培训,有效提升党员集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以青少年交流“育苗”行动为抓手,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育苗”行动计划的全过程,打造主题文化长廊、宣传阵地470余个。先后开展民族团结专题活动,不断开拓东西部协作新局面,有效促进两地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树典型展形象,兴文化塑品牌。以先进模范人物考察疗养“增荣”行动为契机,持续加强对各领域、各行业模范代表和先进人物的人文关怀,切实做到以学为基、以察促建、以休蓄锐、以养薄发。充分展示河湟文化内涵和西宁城市风貌,依托文化艺术交流“润心”行动,持续扩大对外影响力。组织我市非遗文创企业赴武汉、南京、上海等市开展文化旅游推介招商会,重点推介西宁特色文旅资源、非遗文化产品和特色文旅项目,不断提升“夏都西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赋效能搭好台,抓联建促共治。全力办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桥”系列活动,通过“文旅搭台,经济唱戏”,加强东西部协作双方旅游市场主体深化合作,2023年开展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开幕式、黄河·河湟文化发展高峰对话、第五届西宁美食季等近百项文化旅游活动,参与人数399.2万人次。依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和乐”行动,协调解决各族群众就业落户、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租房租赁等方面困难和问题,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