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2 2024年5月2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省内繁殖的小型鸟类是如何迁徙的?
红喉歌鸲
黑喉石䳭

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区域雀形目小型鸟类迁徙策略,填补我国对小型雀形目鸟类迁徙研究的空白,加强对鸟类迁飞通道中涉及的停歇地、繁殖地的保护,2022年开始,省林草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对门源、大通县境内繁殖的红喉歌鸲与黑喉石䳭的迁徙模式开展了相关研究,探索小型雀形目候鸟对青藏高原的差异化适应机制。

据介绍,研究团队采用光敏定位器、多功能定位器等新型追踪技术对两种鸟类进行迁徙追踪,对每只被捕捉的个体佩戴中国鸟类环志中心申领的标准铝环和彩环进行个体标记。其中,多功能定位器的应用在亚洲范围内为首例。研究表明,红喉歌鸲秋季迁徙路线呈绕路形式,规避青藏高原,沿我国地理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以一条海拔逐渐下降的路线迁徙至泰国西南部越冬;而春季迁徙路线则选择了更短的路线,跨越了云贵高原、西南山地以及青藏高原东侧等区域,其迁徙路线海拔呈过山车式先上升再下降后又上升。红喉歌鸲迁徙飞行海拔平均可达2000米,并呈现秋季比春季更高的模式,秋季最高飞行海拔可达5000米。相较之下,我省繁殖的黑喉石䳭则全年均生活在青藏高原区域,其春、夏季繁殖于青海东北部,秋季9月中下旬向西南方向迁徙,横跨青藏高原,历时20天左右到达青藏高原西南侧喜马拉雅山脉南北麓越冬。

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两种繁殖鸟类的追踪研究,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迁徙适应策略:红喉歌鸲采用典型的地理屏障回避式迁徙模式,而黑喉石䳭则采用了极端适应的迁徙模式,全年生活于青藏高原上。新型追踪技术更揭示了小型雀形目鸟类在极高海拔飞行的模式,为亚洲首次系统性的科学记录。更重要的是,该研究为亚洲迁飞区普遍缺乏雀形目迁徙数据的现状提供了重要示范。

(图片由省林草局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