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琼)传统文化进校园,舞狮威武显雄风,武术精湛展英姿,锅庄欢快舞翩翩,高跷轻盈跃云端……学子们身着盛装,彰显着文化自信,展现着青春活力。日前,湟中区第一中学运动会开幕式上别致的一幕格外引人注目,学生们穿着传统的服饰脚踩高跷向观众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高跷表演,高跷进校园让非遗文化有了更多传承人。
湟中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湟中区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工作融合推进,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志愿服务队,利用“非遗进校园”的方式,引领志愿者用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教育学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认识艺术美、生活美,从小培养传统文化美的自豪感。如今,经过五年的实践推进,已取得了鲜明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区文化馆与区教育局、甘河滩中心学校积极协调,组织一支非遗传承人群志愿服务队,自2017年4月起,在班沙尔学校启动了“非遗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先后设立了湟中农民画、湟中堆绣、河湟锅庄、河湟花儿、武术、戏曲、却西德哇村古老游戏和面塑等八个非遗课堂。非遗进校园的成功经验,让更多的学校与传承人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湟中传承人志愿者的脚步已经遍布全省,在西宁市、海东市、黄南州等地的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等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开展了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河湟皮影制作技艺、南佛山花儿会、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湟中堆绣、湟中农民画、青绣荷包制作技艺、湟中镶丝、湟中壁画、宗喀唐卡、湟中面塑等项目的培训,涉及项目多、范围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播撒在青海的各个角落。近五年来,共计开展非遗进校园志愿活动300余次,服务人数达15000人。“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文化志愿服务队与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实现了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