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绕古城”“掬一把蓝天可以洗脸”,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转变为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转变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内生动力,在西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犹如环环相扣的乐章,不断鸣响动人的和弦,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会一改对她的固有印象,感叹西宁的美。
2023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8%,较2022年提高2.2%;
2023年湟水河小峡桥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并在2024年一季度上升至Ⅱ类水质,被列入2024年1月至3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排名前30位断面中的第五位。
看似枯燥的数据,却能让人直观感受这座高原古城来之不易的生态之变,背后刻印着每一位西宁高原儿女的不懈努力与奋斗。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聚焦生态环境保护这个“国之大者”,近年来,西宁阔步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聚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在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上显担当、有作为,一个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旋律的大动作、大手笔,让越来越多人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践行者、推动者。
扛牢责任 精准高效推动高水平保护
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从“四个重大转变”中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从“五个重大关系”中深刻认识和把握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法和方法论,从“六项重大任务”中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征程上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使命,从“一个重大要求”中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西宁市委市政府牢牢扛起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重大责任,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全面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健全问题整改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推动问题发现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做到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
贯穿严的要求,坚持从政治上看、政治上抓,在力度服从效果上下功夫,在精准监督上下功夫。加强生态环保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纪律作风建设,引领和倒逼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观念意识转变和提升,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全力配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工作,从严从实抓好问题整改,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西宁坚持党建引领、作风护航,统筹加强科技、人才、机制、法制支撑,为生态高水平保护提供坚强保障。
合力攻坚 改善环境创造高品质生活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化作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具体行动,近年来,西宁全市上下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以生态环保监管机制创新行动为牵引,以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域全要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融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美丽西宁的图景不断“焕新”。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开展“一市一策”精细化管控,推进煤烟型污染防治、工地扬尘管控,完成8018户“煤改气”和600余吨低氮锅炉改造,鼓励淘汰老旧柴油货车657辆,完成2400辆柴油货车OBD安装。从奔向“天空蓝”到留住“天空蓝”,西宁的脚步从未停歇。
强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全面攻坚湟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西宁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深入开展湟水河枯水期专项检查和常态化涉水企业驻场督导、突击夜查、常态巡河,大力推进入河排口规范化整治。2023年,全市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
扎实开展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安全管控,完成18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在完成全国唯一省会“无废城市”试点创建基础上,聚焦顶层设计打造“1+N”制度体系、绿色转型打造“2+N”发展体系、重点领域打造“3+N”示范体系,发布首批8个类型无废细胞评价指南,深入推进全市第一批400个无废细胞建设,无废城市从试点创建逐步向深化拓展跃迁。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深入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有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合力。
健全体制 全力以赴实现高质量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基。
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严格开展各类环境专项执法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大排查、大整治”,释放环境监管高压信号。
持续深化环境信用综合管理平台运用,推进环境信用信息全覆盖全流程管理。
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每案双查”机制,全面推行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持续提升环境监管工作效能。
深化兰西城市群生态联防联控合作,联合海北州、海东市共同签署湟水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上下游联防联控合作协议。
作为全省唯一率先推广水环境应急“南阳实践”,不断提升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协同应急处置水平。
着力增强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修订《西宁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西宁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西宁市应对气候变化2023—2025年工作要点》《西宁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
一系列改革举措先行先试,构建起保护绿水青山的“四梁八柱”,这是西宁为不断强化环境监管水平所作的努力,也是西宁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见证。
生态惠民 凝聚全民力量共建美丽西宁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全市人民心中的答卷——
西宁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助企惠民力度,深入推进环评审批“放管服”改革,主动强化重点项目环评要素保障,深入推进环评前置介入预审和重点项目“保姆式”服务改革,切实当好生态服务金牌“店小二”。深入开展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办结企业各类问题87条,有力提升生态服务效能。主动推进“事后查处”向“事先服务”转变,开展环保法律进企业、环评指导进企业、技术服务进企业、资金帮扶进企业活动,群众满意感不断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不只净化了山水与空气,在高原古城大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从少吐一口痰、多捡一张纸、进行一次低碳出行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实践者、守护者。”市民小刘说。
为了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创建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营造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共建共享的社会新格局,我市紧盯重要节点,先后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六五”环境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首个“国际无废日”等系列活动。积极推进生态环保“五进”活动,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不断提升环境宣传教育的深度、广度,切实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地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凭着一股子执拗和韧劲,西宁先后交出了一份份令人刮目相看的生态答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高原古城大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生动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