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4年6月6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秘原子城 守护普氏原羚
——我的研学之旅

祁连路小学五年级四班 王泽瑜

在这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西宁晚报社组织的趣味研学活动,踏上了探秘原子城、守护普氏原羚的奇妙之旅。

位于海北州海晏县的原子城,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基地。

1955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究原子弹的决定。1955年5月31日,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建设人员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青海高原,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一大批科学家,把青春和生命都奉献到新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中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广袤的西部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发射实验。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原子城的地位也是数一数二的。它是我国原子能科技事业和核工业发展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支点,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战略地位。

我在纪念馆不只听到了这些,我还看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模型、制作核武器的机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用的书籍材料……这些都是科学家们的心血,我佩服、敬仰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中国人,我骄傲!

我不光去了原子城,还去了普氏原羚研学基地。在被誉为“中国普氏原羚之乡”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生活着湖滨草原上的精灵——普氏原羚。普氏原羚民间俗称“黄羊”,是中国特有珍稀物种、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少、全世界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首,“对角”及“桃心屁股”是普氏原羚最显著的特征。由于气候、人为因素等影响,普氏原羚数量在21世纪一度下降至300只以下,数量甚至少于野生大熊猫,被形象地称为“草原上奔跑的大熊猫”。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观察了普氏原羚后,知道了它们一般吃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茎,它们也有迁移的习性。希望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普氏原羚这一“草原精灵”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繁衍机会。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美丽和科学的魅力。我将永远铭记这次难忘的旅程,用所学知识守护我们的家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