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北方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部分地区最高温超过40℃。酷热天气让许多人头疼:一动一身汗,想开车,暴晒后的车厢却好似“蒸笼”。此时,不少人被网红“降温喷雾”吸引——据称“摇一摇、喷一喷,就能一秒降温、迅速制冷”,这些降温“神器”真有这么“神”吗?
“清凉神器”肚里竟装着液化气
进入6月,气温一路攀升,网上各种“清凉神器”开始热卖,其中一类号称“行走小空调”的清凉喷雾销量可观,有的号称在车内、衣服上喷一喷,就能“瞬间降温”“比空调还牛”。
在一些网店的宣传视频中,暴晒后烫人的座椅,用这种“神器”轻轻一喷,整个车内立马冰爽。这些喷雾真有这么神吗?
重庆消防总队曾对此做过实验,室外气温超过38℃时,消防员将三款降温喷雾喷到新鲜树叶上,树叶表面温度很快降至0℃以下,并结出一层白霜。随后进行的汽车座椅喷雾实验也表明,这些产品能让座椅温度从40℃左右迅速降至0℃以下。
降温喷雾为啥如此“神奇”?消防员解释,这主要是利用了水雾蒸发吸热的原理。网上销售的降温喷雾,主要成分是水,还会添加少量乙醇(酒精)、薄荷脑及其他有机物质。由于水和酒精会“吸附”物体表面的热量,待其蒸发后,热量也就随之被带走。
消防实验见证降温神器“暴脾气”
2022年6月,苏州一轿车行驶途中突然起火,车上两名男子均被烧伤。原来,驾驶员在车内喷了网购的“降温喷雾”,坐在副驾驶座的男子抽烟时,导致车内瞬间爆燃。“降温神器”怎么就成了“伤人利器”?
北京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曾做过相关实验。消防员先后使用主打成分为四氟乙烷、LPG的两款降温喷雾产品,喷向燃烧的点火枪,结果降温喷雾遇到明火后剧烈燃烧。接着,消防员又将主打成分为乙醇的喷雾,喷到装有猪肉的盘中,当遇到明火后,猪肉表面也迅速燃烧起来。
消防员提醒,使用含有四氟乙烷、LPG、乙醇等易燃物质的喷雾后,千万不要立即进厨房做饭、吸烟点火等,否则极易引发火灾。
消防员还模拟了一个类似车厢的密闭空间,将降温喷雾和测温仪一同放于其中,在阳光下暴晒。当实验空间内温度超过58℃时,测温仪已无法正常工作,降温喷雾瓶身开始急剧膨胀,瓶盖被猛地弹出,喷雾剂罐也倒下了。持续暴晒后,随着一声巨响,降温喷雾罐体爆炸,底座被炸飞,实验用的密闭空间和测温仪也被炸得四分五裂。消防员提醒,这类网红降温喷雾一旦使用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直接对着皮肤喷,可能造成冻伤
市面上的降温喷雾,分为常压和加压(气雾罐)两种,常压类降温喷雾降温效果在4℃-10℃之间,而加压类降温喷雾,降温效果均在15℃以上。
上海市消保委曾对20件产品进行了降温效果测试。在10件加压类降温喷雾样品中,有6件降温效果超过30℃,测试温度均降至0℃以下。其中有2件宣称可对人体使用的样品,在使用说明中未作冻伤提示,消费者如未注意正确的使用距离或方法,可能存在冻伤风险。
一位经常使用清凉喷雾的消费者称,这类喷雾的确有降温效果,喷洒在衣服上,3分钟后便会感到冰凉。不过,若不慎直接喷在皮肤表面,会明显刺痛。
一些清凉喷雾在外包装上也提示:应在距人体5厘米至10厘米处,对准感到炎热的部位,隔着衣物多次喷洒降温。此外,应避免长时间对同一部位进行喷洒。如果出现皮肤冻伤,应及时就医。
防晒喷雾、花露水等也暗藏“杀机”
除了降温喷雾存在安全隐患外,防晒喷雾等一些常用消暑品也暗藏“杀机”。2022年8月,沈阳市一位爸爸出门前,给孩子使用防晒喷雾,却没留意到孩子正在玩打火机,一瞬间,防晒喷雾竟变成了“喷火枪”。
花露水中的酒精浓度也很高,涂完花露水后,也不要立即靠近火源。另外,像香水、止汗露、爽肤水、空气清新剂、发胶、指甲油、卸甲水等产品,也大都含有酒精等易燃或易挥发成分,不要在车内或人体上过量喷洒,使用时同样要远离明火,并且千万不要放在车里,以免暴晒后引起自燃或爆炸。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