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4 2024年6月20日
财经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理财规模高增6月是否会再现

在居民资金与企业资金加持下,5月理财市场“量增价稳”,存款“脱媒”力量推动理财规模持续高增。多位专家预计,受“季末回表”因素影响,素来是“理财小月”的6月理财规模将环比收缩,理财产品收益率会有所下降,但影响程度及时间有限。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消费、投资活动逐步恢复活跃,理财市场有望延续增长态势。此外,存款利率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以及在银行理财公司冲量作用下,下半年理财整体规模有望重新站上31万亿元的历史高位。

储户配置天平倾向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挺不错的。我行都是低风险稳健型理财产品,上周兑付的半年期理财产品(PR2)年化收益率是3.43%,同期限定存年化利率是1.9%。最新一期发行的半年期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2.8%-3.7%。对于没买过理财产品的新客户,建议配置一些7天期限理财产品,以提高资金灵活性。”成都银行某支行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道。

对于投资者而言,收益率无疑是其考量资金配置的重要因素。在存款利率多轮调降背景下,即便是以高利息吸引客户著称的中小银行如今也在持续下调各期限定存利率。市场上,利率在3%以上的定期存款已难觅踪迹。

“5月,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3.3%附近震荡,收益率维持较好水平。”在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看来,目前相较存款,理财产品收益率具有优势。叠加部分银行对大额存单等较高成本零售存款进行主动管控,居民存款与理财规模增长“跷跷板效应”明显。

企业资金布局谋变

不仅是个人储户,在监管叫停“手工补息”以及资产荒等多重背景下,部分企业也将资产配置的目光由存款产品转向了理财产品,以寻求更高收益率。

此前,部分银行机构绕开内部定价管理,将手工补息异化为高息揽储手段,用来给大企业客户违规补贴额外的存款利息,导致大客户存款利率“明降暗升”,其加点范围大约在10个至100个基点。根据近期发布的《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并应于4月底前完成整改。

业内人士表示,《倡议》发布后,银行不仅整改了违规存款产品和违规利息支付行为,还解约或规范了私下签署的“抽屉协议”,完善了手工补息业务管理办法,从根本上抑制高息揽储,严肃规范存款非理性竞争行为。规范手工补息后,银行存款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下降,推动部分企业存款向金融市场分流。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在活期存款收益受影响后,资金将转移至银行理财公司,主要配置现金管理类和短债类理财产品。

理财超季节性规模高增

居民资金与企业资金的双双注入,让银行理财规模延续强劲增长态势。多位专家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银行理财整体呈现“量价双优”,理财资金季节性效应边际弱化。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截至5月末全市场理财存续规模较上月提升0.9%,至29万亿元。其中,理财公司存续规模较上月提升1.6%,至25.3万亿元。

在王一峰看来,5月理财市场“量增价稳”,存款“脱媒”力量推动理财规模继续高增。据他测算,截至5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在29.7万亿元-29.8万亿元,较上月增长4000亿元-5000亿元,相较2022年及2023年的5月不足1000亿元的月均增量,规模增长继续超季节性。

对于银行理财规模持续增长,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单边行情有关。随着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财产品对存款的替代属性增强,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财市场分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国内金融市场情绪回暖,理财产品净值逐步回升,收益情况有所改善,加上理财产品选择丰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银行调降存款利息对于理财市场的影响是双向的。某银行人士表示,在理财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银行理财公司在资产端面临挑战,部分存款配置比例偏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或存在下调业绩基准的压力。

“季末回表”影响料有限

“6月是‘理财小月’,因为银行年中季末月要冲存款,部分资金得回表。也不像每年四季度末,年底客户会重新考虑分配资金,那时候理财公司会推出不少产品和活动来争取客户。”某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谈及6月的理财规模增长情况,绕不开“季末回表”的压力。“季末回表”是理财规模的阶段性影响因素。出于母行季末考核,理财产品到期设置等因素,历史上季末月份理财规模多为环比下降,这一现象在母行存款压力较大的3月和6月尤其明显。

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测算,今年6月银行理财行业或面临大规模回表的压力,手工补息影响下,回表规模或许更超以往,可能在1.5万亿元,但在7月第一周就会基本修复,市场无需担忧。从历史数据来看,银行理财公司素有在下半年冲量发力的惯例,其中国有行旗下理财公司更为明显。明明预计,在国有行带动下,2024年下半年理财规模将重新站上31万亿元关口,资产荒压力之下债市也将随之走强。

本报综合消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