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作为创造新业绩,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书写崭新答卷:
总投资285亿,西宁新型产业园项目开建,成功填补我省在新型显示领域产业空白;
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入选2023年青海企业50强;
年产1.5万吨的光伏补链强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园区在光伏制造产业补链强链上取得新突破,将进一步补齐省、市及西宁开发区产业短板。
……
一个个项目破土动工,一家家企业成长壮大,一个个数据彰显出工业发展的深厚底气,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已经成长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沃土。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强力抓好营商环境建设,是园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东川工业园区深入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工作要求,聚焦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中的“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以贯彻落实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为契机,以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首要目标,以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为引领,认真推进实施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努力打造政务服务更便捷、市场竞争更有序、法治保障更完备、政治生态更清明的营商环境“升级版”。
市场环境向新向优
实施工作日中午不断岗、周六上午不打烊延时办服务模式;
对项目签约、筹建、证照手续办理、生产准备、投产经营等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企业开办时间和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办结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
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站式”在线审批平台使用率达100%。
……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也是经济发展的土壤与基石。东川工业园区坚持当好金牌“店小二”,全力以赴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确保入园企业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免费刻的一套公章了,不用出园区就能把事情办完,真是方便极了。”在东川工业园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在办事的市民白女士对窗口的高效服务连连点赞。
近年来,东川工业园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持续深化改革。
●审批不见面:认真贯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提升准入准营便利,市场主体登记实现全程在线申请、网上办理、快递邮寄,实现了全流程“不见面审批”。
●最多跑一次:为给网上填报信息困难的企业提供便利,特别推出登记注册“口述式”便民服务,窗口增配帮办导办人员,通过帮办指导、网上初审等“照”前服务,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压缩至0.5个工作日办结,为申请人提供“最多跑一次”服务。
●筑牢发展地基:强化科技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业务培训,为市场主体夯实基础保障。
今年截至目前,新增市场主体518户。目前园区拥有重点工业企业12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限额以上销售批发业35家。累计获批专精特新企业11家、智能工厂2户、数字化车间5个、“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5家。
打通企业发展“快车道”
开设5个主题综合专区窗口;提供新注册企业首套印章免费刻制、邮寄文印、导办帮办、上门办证等服务;全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及时把13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园区以企业群众满意为标准,深化“综合窗口”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截至目前,已办结各类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3万余件,免费文印10500余件次,邮寄不动产权证书、身份证、营业执照等110余件次,为240家新注册企业提供首套印章996枚,帮助企业减负5.8万余元。同时园区大厅结合“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持续强化“未诉先办”,进厅问需上门办,“码上查、掌上办”等服务举措,不间断为企业群众提供代填表单、解答咨询、引导窗口等形式多样的帮办导办,做到了“热心问、细心陪、精心办、暖心送”一站式贴心服务。
政务服务效能提高,让企业投资信心更牢,园区发展底气也更足。
多措并举打出惠企暖企“组合拳”
线上线下齐发力暖到企业心坎里
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做好融资需求、融资政策、金融产品等方面对接,组织亚洲硅业、诺德新材料、青海路拓等20余户重点企业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对接及金融“三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达成银企融资协议资金1.32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专题培训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训交流会等,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和信息化领域奖补政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5G+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业企业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积极为企业送政策、送资金、送技术……
贴心服务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东川工业园区坚持以延暖企之链保暖企之效。线上充分利用“青海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工作信息化平台,积极搭建助企联络员与联点企业对接的“高速路”“直通车”,对于园区范围内难以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与省市相关部门对接,点对点高效办理。线下按照“重点工业、商贸、服务业企业、在建项目”全覆盖原则,组织18个部门对141户重点企业及项目实施联点帮扶,选派1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助企联络员,高效解决企业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要素保障、用工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同时,针对部分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园区积极争取2023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等各类省市专项资金项目。1月至5月,园区兑现完成留抵退税7404万元,减税降费3355.36万元,让企业轻装上阵,满荷运转。
政策东风让企业发展热力更足
以常态化助企暖企为基,东川工业园区坚持抢抓发展机遇,提升招商引资水平,聚焦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中的“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积极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园区坚持用惠企政策“小”窗口服务营商“大”环境:
●用好用活政策“工具箱”,强化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等融资对接,疏通企业发展瓶颈。
●当好惠企政策的“宣传员”“指导员”“服务员”,精准推送国家、省、市各级惠企政策,着力帮扶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各类专项资金扶持,有效发挥区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确保政策找企、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免申即享。
●全力组织园区企业申报项目、资金补贴和惠企政策直享。
目前,东川工业园区九康中药、青玻实业、蓝湖善成、红鼎生物等11户企业已成功获评“青海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指导企业申报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发展、外经贸发展、地方特色中小企业发展等各类专项资金项目138项,已争取到位资金1289.93万元,并积极把握政策机遇,储备谋划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节能降碳、污染治理等中央预算内资金、大规模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项目申报。
人才汇聚为园区发展添动力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服务质效的提升、人才保障的优化,无不体现出东川工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厚植人才土壤,才能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着力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工作,组织辖区内31家重点企业开展线下专场招聘会11场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5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人员1100余人。
●深化校企合作,助推人才高质量发展。邀请省内高职院校和园区企业召开“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对接会”,组织园区企业申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项目,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和人才供给深度融合,满足园区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落实人才经费支持人才项目申报,发挥人才引领优势,支持和服务各类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确保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应享尽享。
●加强人文关怀,精准帮扶解困,对6家企业14名专家人才开展节前走访慰问活动,激励和调动优秀专家人才的干事创业积极性。
●加强人才政策宣讲力度,营造良好人才发展氛围。积极组织60余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技能技术人才开展专题培训班,以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学习培训,精准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落实人才经费支持人才项目申报,发挥人才引领优势,支持和服务各类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确保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应享尽享。2024年新增引进和培养省级高端创新创业人才4名、柔性引进省级高端创新创业团队1个、青海高原工匠2名,青海省高端会计人才1名。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优质企业聚集,产业发展“点燃”向新引擎,园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以环境之“优”谋发展之“势”,东川工业园区步伐愈发坚定!
(实习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