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B04 2024年7月3日
特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高原上
绿水青山间尽享生态美

湛蓝天空下,郁郁葱葱的南北两山之间,清澈的湟水河穿城而过,望着鲜花怒放、绿意盎然的公园、绿地,人们的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伴着盛夏的到来,漫步西宁,开启一场以“寻绿”为主题的城市之旅,你会惊讶地发现,浓淡相宜的“天空蓝”“山川绿”“河湖清”正在成为这座高原古城的最美底色。

熟悉了解西宁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生态变化、绿色逆袭,是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转变为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转变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内生动力,阔步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西宁人用汗水、心血和智慧,打破了人们对西部高原城市缺林少绿的偏见,让人们发自内心地感叹西宁的生态之美。

打造“花城”

“气候凉爽宜人,一条条街道满目葱茏,一座座公园鸟语花香,高原古城变身高原‘花城’,生活在西宁的人真幸福!”来自河南的游客胡柱山不禁发出感慨。

东方欲晓,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海湖湿地片区从晨曦中醒来,森林里传来鸟儿们清脆婉转的啁啾,不远处水鸟嬉戏、流水潺潺,向人们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闻着清新的花草香味儿,市民张秀超开启了新一天的晨跑。

城市发展之路,少不了绿色点缀。西宁地处西陲,城区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干旱缺水、缺林少绿曾是这个城市的写照。

见缝插绿、拆墙透绿、见空置绿,凭着一股子执拗和韧劲,一片片拆迁出的土地变成一处处公园、一块块绿地,街道上不起眼的夹角地也被利用起来,植入绿色。

湿地公园不再是城市呼吸仅有的“绿肺”,一条条景观大道的改造,一个个花街花桥的“绽放”,一个个节点景观的“惊艳亮相”,正逐渐丰富着西宁的城市形态。

不管是在南山漫步,还是在北山赏景,或是在西山登高望远,护林员的身影随处可见,浇水、除草、栽树、修路……

完成国土绿化28.75万亩,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西宁变得美不胜收,赢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一张张靓丽名片。

美丽图景不断“焕新”

“这些年,朋友圈里晒蓝天的人越来越少。”为啥?西宁市民老申一乐,“因为蓝天不再是稀有品了!”

从2013年起,市民黎先生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去同一地点拍摄天空。看着如今清澈透亮、湛蓝如洗的天空,倍感骄傲。

“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60.5%提升到2023年的94.8%,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年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前不久,西宁因湟水河小峡桥断面水质同比改善幅度明显,被列为2024年1月至3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排名前30位断面中的第五位;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先后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胡兀鹫、白臀鹿、金雕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狼的画面……一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人们真切感悟到,西宁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化作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具体行动,近年来,西宁全市上下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以生态环保监管机制创新行动为牵引,以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域全要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融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美丽西宁的图景不断“焕新”。

“天蓝地绿水清景色新,生活在西宁的我们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绿色福祉。”市民李璇点赞道。

未来共赴美丽之约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西宁发展的“关键词”“主题曲”。

面对“降碳”工作,企业自行加码,通过现场生产工艺优化、危废库房建设、总排口改造升级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构建了无害化、节能、环保、品质较高的绿色制造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不只净化了山水与空气,在高原古城大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从少吐一口痰、多捡一张纸、进行一次低碳出行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实践者、守护者。”市民小刘说。

全地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创建美丽中国先行区中增添西宁靓丽色彩。

聚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在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上显担当、有作为,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悄然融进西宁城市发展的血脉中。

未来,让我们携手同行,共赴美丽中国之约。

(记者 樊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