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稳则经济稳。打开西宁工业经济画卷,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快速发展的清晰脉络——
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4.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36.4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高于全省13.2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超96%……
西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挥好支撑作用,持续做强光伏制造全产业链,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电绿算为新引擎、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不断孕育壮大、越来越多产品贴上了“西宁造”标签……在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上,西宁工业乘风起势,向“新”而生、向“绿”而行。
工业经济增速领跑全省
从生产一线到建设现场,工业发展势头可谓是热浪滚滚。
企业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碌在各自的生产线上,铆足劲头加紧生产,各生产工艺流程井然有序;
在项目建设现场,机械引擎轰鸣、水泥罐车高速运转、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干劲十足,到处一派加速生产、加快建设的场景。
发挥省会优势,强化省会担当,走在前作表率——
西宁聚焦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中的“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构建具有西宁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绿色产业向阳而生。
弗迪电池、高景、丽豪、阿特斯、晶科能源、中复神鹰、天合光能……西宁吸引着一批创新型、示范性的现代化企业筑巢栖居。现代化流水线上,国内最尖端的动力电池用电解铜箔在这里诞生;国内最先进的新能源材料和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横空出世;比头发还纤细,直径5微米的碳纤维跃然而生。
从目之所及至身之所感,西宁工业正以昂扬的姿态和火热的激情,不断发挥乘数效应,持续领跑全省,有力支撑起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高原上建起“光伏街”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有效集聚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凭借省内资源的“链头”,地处河湟谷地的西宁市正乘着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展线扩面,组链建群,打造绿色发展引擎。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就有一条“光伏街”。这条不足6公里的大街,汇集了10多家全国光伏制造龙头企业,形成了光伏产业聚集和完整产业链。
生产多晶硅的上游企业顺着大街,便可把产品送到下游客户,往来货车让人感受到光伏产业成群结队的动能……
2023年西宁光伏制造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8.7亿元,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1.3倍、1.9倍,全国占比分别达到16%、11%。
如今,“光伏街”成为全国唯一一处光伏制造产业链条齐全、产能集中、产量巨大、龙头聚集的区域。并且正在从健全产业链到做优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筑产业竞争优势,力争成为青海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的“高速路”。
打响绿色算力产业名片
将“绿电”变“绿算”、将“电缆”变“光缆”、将“瓦特”变“比特”,2024年,西宁以其极大的优势,全力发展绿色算力产业,构建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
西宁夏季平均气温17℃至19℃,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510.1个小时,正在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已初步形成“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配套应用”较完整的硅材料光伏产业链。
借势起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西宁在深谋细谋中持续深化认识、找准定位,在高位推动中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4月16日,西宁市政府召开援青干部绿色算力产业发展调研暨“数据援青”工作座谈会,以“数据援青”为牵引,推动绿色算力产业协作发展。
4月18日,中共西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中国电信西宁分公司“绿色算力教学实践点”正式揭牌,深化校企合作,共同为西宁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5月29日,西宁市绿色算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启动大会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标志着青海省首个绿色算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正式成立。
6月5日,西宁市首个“绿色算力”党建联盟在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成立。以党建为纽带,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最大程度凝聚多方智慧力量,通过共建合作、共商共议,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以光伏、锂电等新能源产业为高职院校在绿色算力研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人工智能技术升级服务保障,提升企业节能降耗能力,推动“绿色算力”服务企业发展……
一座座机房昼夜工作,毫秒之间各种数据通达全国,一个个项目如一粒粒种子破土而出、向上生长……西宁,正在绿色算力赛道上奋力奔跑。
(记者 张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