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道路畅通一座城。
西宁在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内外兼修,华丽转身。
从“畅通西宁” 攻坚到“幸福西宁绿色交通” 建设,西宁“外环内网”城市交通格局日趋完善,区域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市民的出行幸福感倍增。
“路拓宽了,雨污水管网一并改造,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宁人,对西宁道路品质和出行环境的提升感触最深。”“小区门口建了过街天桥,还加装了无障碍电梯,方便又安全!”……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一处处过街设施不断升级,塑造出城市的现代化、未来感,西宁人在道路交通的带动下驶向“速度生活”。
西宁聚力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显担当、有作为,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全面提升城市风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新标杆。
路通,百姓心气也顺
首条贯穿城区的道路凤凰山路建成通车,给西宁人带来了出行上的便捷畅快,更为城市增添了许多亮丽色彩和时尚大气。
昆仑桥拓宽改造,不仅畅通了城区中心交通,而且以三桥飞架东西的姿态,让南川河两岸的交通能力得到提升。
两处下穿、一座跨线桥的改造建设,让一直承担着巨大交通压力的昆仑路实现快速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宁人,市民王方刚感触最深:“西宁城市道路的变化有目共睹,路多了、路宽了、路好了……”路通,百姓的心气也通。
今天的西宁,当你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前行时,有多条路线可供选择,出行越来越畅通。
昆仑路、胜利路等城区道路状况得以改善,时代大道、湟中路等一批道路也全面整治改造,羚羊路下穿通道、通海大道、西川片区路网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家门口的路、城区干道变得更畅通更开阔……近年来,结合“畅通西宁”“幸福西宁·绿色交通”,我市建成凤凰山路、羚羊路下穿通道等192条道路,昆仑桥等17座桥梁,打通西关大街西延等22条瓶颈断头路,新增南北高速下线口19处,路网密度达到5.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从2012年底的7.15平方米增加至目前的12.61平方米,市区交通拥堵指数下降62.4%。
随着道路设施的日益完善,加之我市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便利化水平,优化交通环境,城市“血脉”更加畅通,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市民感受到西宁越来越宜居,幸福感越来越强。
内外兼修,推进城市更新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品质化、精细化,内外兼修,在夯实“里子”上也下足功夫,让城市“里子”更实、“面子”更靓。
南北大街、建国大街、南山路、湟中路、海湖路、昆仑大道、南川东路、新宁路、怡心园片区等一大批道路地下管网全面提升改造,东关大街、南山路、祁连路、长江路等以燃气管网改造为主的地下管网改造紧跟而上,整治道路病害、更新地下管网,优化出行环境,城市安全韧性不断在增强。
同时,为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我市在人民公园、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博雅小学等医院、学校、商业区增设42处人行过街设施和141部直梯和扶梯,并为27处既有人行过街天桥加装53部无障碍电梯,人行过街设施电梯加装率达73.03%,进一步提升了慢行设施无障碍建设品质。建设完成508公里绿道网络,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104个,实现了三河六岸及五区两县的连接,贯穿延伸至区县景观公园、广场。
虽然直观看不到地下管网的改造效果,但市民对“里外”一并更新改造的项目不断点赞。“我市全力推进地下管网提升改造,让这些道路‘从里到外’焕然一新,有效解决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路基沉降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道路不再内涝积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安全运行水平。”市城乡建设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连通着广阔未来的道路梦想照进现实。”面向未来、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西宁综合交通体系逐步构建,覆盖城区、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西宁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大动脉”。
城市的一条条路,是市民的上班之路、创业之路,也是回家之路、幸福之路;他们不仅是一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致富路,也是一条带动西宁结构调整、推进转型跨越之路,更是一条助力西宁建设承载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心城市的“民心之路”。
(记者 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