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温馨的“夕阳”,一头连着蓬勃的“朝阳”。
在西宁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一老一幼”这一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得到了最生动最温暖的诠释。
社区内,“爱老幸福食堂”里飘出阵阵饭香,老人们在此安心用餐;日间照料中心内,老人们读书、娱乐,享受着悠闲时光。社区功能室不仅为老人提供健康义诊、陪护关爱等贴心服务,更为未成年人送去温暖关怀。“婴幼儿成长驿站”里,婴幼儿活动室、亲子活动室、婴幼儿阅读室一应俱全。通过家长课堂、亲子活动、医育结合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托育机构、家庭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衔接,共同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一幕幕,恰是“一老一幼”在西宁日常生活的生动缩影。
困境儿童 和困难老人的家
作为社会最柔软的群体,“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同时“一老一幼”落实情况更加考验基层治理的细心、耐心和定力。“困境儿童怎么关怀?”“困难老人如何帮助?”“如何绘就人民群众‘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幸福底色?”这些问题是考验也是机会。为了给流浪未成年人提供临时生活救助、教育矫治、心理辅导、护送返乡等救助保护服务,我市在1997年挂牌成立了西宁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这是我省最大的未成年人保护专业机构。这么多年来,该中心主动从单一地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向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转变,借鉴发达地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先进经验做法,探索以城南新区周边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为试点延伸全市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导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参与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用自己的行动成为了困境儿童最为信赖的“家”。
“小切口”推动“大关爱”,特殊困难老人也是关爱名单上的重点人群。近年来,我市围绕老年人需求无法落地,“找不到”社会资源,服务养老渠道不畅等瓶颈问题,以“等不得”的决心迅速行动,创新开展“五融五员幸福养老管家”为老服务,在45个试点小区设置45位“养老管家”,积极主动为辖区内的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天候的养老服务,通过“困难有人帮、服务有人助、质量有人跟、安全有人管、政策有人答”,推动养老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到“贴身服务零距离”。
爱老幸福食堂里的幸福事
优化布局“一张网”,建成各类养老设施764个;
暖心暖胃“一碗饭”,建成“幸福食堂”148家;
融合服务“一张床”,建成2480张家庭照护床位;
互助养老“一个家”,建成439个农村老年之家;
推出智能支付、自助餐、定制餐等特色助餐服务,累计为330万人次提供助餐服务……有想法有做法,从无到有,从有到好,近年来,我市紧盯关键环节,守正创新,推进养老服务“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更有温度、更有广度的特色养老服务。实现县区养老示范基地、城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通过居家环境改造及上门专业照护服务,有效提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护理能力。打造了“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强化监管“一平台”,建成市级智慧民政信息平台,运用“手机办、掌上办”等方式,及时为老年人推送线上线下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管理精准高效。
家门口的婴幼儿成长驿站
带娃问题怎么成了家庭的“甜蜜负担”?什么是婴幼儿家门口的成长驿站?西宁答案是什么?2024年5月17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上午,西宁市首家“青苗婴幼儿成长驿站”在城中区安宁路社区正式揭牌。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个新词——社区嵌入式托育。“这个很像我们四十年前的托儿所,但是如今在这里,对婴幼儿的照护会更加科学和专业”。
社区嵌入式托育就是以公益、科学、便利为活动原则,主要面向0至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将科学养育的理念、知识、服务送进千家万户,更大程度满足婴幼儿家庭育儿需求。近年来,我市以家庭照护为重点,社区托育为依托,积极推进家庭托育点建设,并充分发挥社区闲置空间和资源,着力打造“青苗婴幼儿成长驿站”。采取1+N的方式,由辖区托育机构带动N个“青苗婴幼儿成长驿站”运营,将成长驿站建设为集婴幼儿临时托管、家长培训、婴幼儿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家庭教育阵地。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3个成长驿站,年内将建成21个。
(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