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民之所想,行民之所嘱。就业的“饭碗”稳稳端牢,让日子过得踏实且有奔头;看病不再令人“望价兴叹”,生活由此更具希望;“10分钟健身圈”的构建,使群众健身娱乐愈发便捷;优秀的传统闪耀光芒,群众的娱乐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倘若将40年的风雨历程谱成一曲雄浑的交响乐,民生无疑是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强音”;假如将40年的点点滴滴绘成一幅绚丽的画卷,民生必定是那最为生动传神的“点睛之笔”。40年来,一桩桩民生实事深入民心,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开花,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颁布,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依次绽放。
就业:
送去及时雨撑起希望伞
“当我通过面试后,我内心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感激。在我顺利就业的这条道路上,有那么多人在竭尽全力地帮助我。”47岁的市民赵女士多次遭遇失业,因年龄问题,数次求职均碰壁而归。此时,南关街社区的工作人员在调查摸底长期失业人员名单时了解到她的情况,随即主动致电联系她,并展开了详尽的就业帮扶。今年3月,赵女士通过面试成功入职,翻开了工作的崭新篇章。
就业服务工作不是单纯的理论宣讲,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失业人员降下及时雨。我市积极搭建援助服务的暖心桥梁,推行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与精细化帮扶,塑造“一人一档全程跟踪链条式”的就业模式,精准助力各类困难群体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动态跟踪服务,保障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对于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人员,积极发挥公益性岗位的托底安置作用,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实现动态清零,全力构筑服务保障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医疗:
化解就医困境有妙方
从最初看病依赖“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老三样,到如今拥有彩超、CT、核磁共振等先进设备,从赤脚医生到学者专家,从乡村诊所到医疗集团,西宁在医疗领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近年来,健康西宁行动稳步扎实推进,主要健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持续缩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综合医改工作在全省位居榜首。重大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控成效显著,已连续12年实现人间鼠疫“零”发生。医疗服务能力加速提升,完成了41个省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项目的中期(终期)评估验收。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中藏医药事业发展成果丰硕,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中藏医药服务的需求。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保障坚实有力,年度民生实事超额完成。
体育:
满足群众多样健身渴望
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清晨,西宁的各大广场上都是满满当当的广场舞者,他们迈着轻盈的步伐,展现着优美的舞姿。三五成群的健身者,有的一边示范,一边切磋;两两对打的羽毛球爱好者在健康的比拼中尽情挥洒汗水,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全民健身设施是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的依托,也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我市聚焦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依照国务院提出的“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建成城区居民“10分钟体育健身圈”,构建起以省市大型场馆为核心,以县(区)场馆设施为支撑,以街道体育健身场所为基础,覆盖社区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达成了市民步行10分钟就能拥有设施便捷、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健身设施的目标,有效化解了群众健身的难题。当下,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地6764 块,全市体育场地不但数量逐年递增,场地类型也日益丰富。全市917个行政村、176个社区的室外健身器材实现了100%全覆盖,并且在全市“三河六岸”建成全民健身步道60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乡镇、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全覆盖。
文化:
传承河湟文化,讲好西宁故事
《锦绣中华·花儿与少年——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舞韵河湟“一带一路”中的西宁文物展》《沈那聚落遗址出土文物展》《河湟印迹·西平安宁—高原古城变迁展》等河湟文化精品展览你看过了吗?
《古道传奇》《天域天堂》《尕布龙》《花儿·少年》《河湟》等这些艺术精品力作,您是否曾欣赏过?为了让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我市着实下了苦功,用了心思。
近年来,我市深度挖掘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围绕丁香、雪豹、社火、暖阳、美食等元素,持续打造文旅消费热点。百年老街下南关烟火气十足,“豹街”热度持续攀升,“西宁社火”“冬日暖阳”等文旅资源品牌不断得以深化,大通老爷山花儿会、湟中民俗节、湟源丹噶尔排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成功打响。2016年,西宁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2020年,西宁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023年成功加入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的建设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