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
“市树”和“市花”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座城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精神风貌,对于美化城市环境、陶冶市民情操、凝聚城市品格、形成独具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作为青海的省会城市,如何更好地展示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精神风貌,并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然而,百花齐放、百草丰盛,要选取“一市之树”和“一市之花”绝非易事。
一般来说,要成为“市树”“市花”需具备三个条件: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特征并生长良好;有观赏价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代表城市形象。
1982年春季开始,西宁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评选市树、市花活动。
政府有关部门曾先后召开各种座谈会、讨论会、评选会和小型征询会,并通过报刊、电台和其他宣传工具,从多方面征求广大群众和各界人士对市树、市花的意见,为准确评定市树、市花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市民推荐意见较为集中的市树为柳树,丁香定为市花较为适宜。
“丁香耐寒耐旱,最适宜我们这里的土壤和冷凉气候生长,同时习性强健、花开繁盛、易于栽培。长期以来,颇受西宁人喜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青海地方研究学者靳育德谈起丁香时这样讲道,丁香是青海省著名的乡土花灌木,俗称“轮柏”“二度梅”,被人们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而柳树作为乡土树种,作为行道树,又可点缀庭院绿地,为群众所喜爱。
柳树丁香 “ 出道 ”
根据多数群众意见,市政府认为,将柳树定为市树,丁香定为市花较适宜。其理由是:
柳树系乡土树种,适应性强,发芽早,落叶迟,繁殖容易,易栽、易活、易管理、抗性强、枝条细长柔垂、姿态优美,既可作行道树,又可点缀庭院绿地。自古以来作为重要的庭院观赏树。故应作为西宁市的市树。
丁香系乡土花灌木,最适宜当地土壤和阴凉气候生长,繁殖容易、花序大、花期长、花色素美、风姿典雅俊逸,花香浓郁,芳菲宜人,在最常见的香花中,常常与桂花、兰花、玫瑰、牡丹等并列,观赏价值高,又具有地方特色,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故应作为市花。
“评选市树、市花是为了更好地普及园林绿化知识,激励人民群众种树种花的热情,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为了加快绿化、美化、香化西宁市的速度,在市树、市花确定命名以后,适当提高它们的繁殖数量和种植比例,也是应该的,必要的。但绝不排除对其他花卉树木的栽培和发展。凡一切能够绿化、美化、香化西宁的树木、花卉都应该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加以繁殖和栽培。我们希望全市各族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为尽早把西宁建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花簇似锦、清洁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这是1985年时任市容园林管理局总工程师刘更喜在《关于选定市树、市花的说明》中作的最后陈述。
1985年3月23日,西宁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作出决定:命名柳树为西宁市市树,丁香为西宁市市花。
绿树花香 “ 为伴 ”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39年后的西宁,街道旁、公园里、楼院内遍布柳树、丁香的身影。
每年临近五月,西宁浦宁之珠、丁香园、南山公园等地,成片的丁香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满眼新绿的小区院落内,各色丁香点缀其间,花香氤氲各个角落。
立夏时节,柳树挺立两旁形成林荫大道,洒下一片清凉。走进市区的各大公园内,几乎满眼都是绿,一阵风吹过,荡漾起层层绿波。
以柳树、丁香为代表的绿植不仅串联起西宁的绿地、公园、游园、街道,也让作为西北首个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具化成每位市民可感可及的“小确幸”。
花在身边开、鸟在林中鸣、人在画中游……以市树市花为切入点的园林绿化建设,托起西宁这座城市满满的“绿色幸福感”。截至2022年末,西宁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到40.39%、绿地率达40.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08平方米。
“一座城市,总离不开绿树花香。”翻开这一篇章的市树市花诞生记,每一位西宁人都有无限感慨。
一代代西宁人手植一棵棵柳树与丁香,生生不息地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汇聚成西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的磅礴伟力。
(记者 张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