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3 2024年7月9日
法治时空
放大 缩小 默认
求职反被套路背上万元网贷

“培训完即可上岗,如果没找到工作可以继续培训。”

“0元入学,分期每月支付700元就可以学习烘焙课程,之后两三个月就能把学费赚回来。”

“学费零门槛”“包找工作”的诱惑,让去年从广东广州某高校毕业的陈昊掉入了求职陷阱——××烘焙培训机构宣称自己和连锁蛋糕房有合作,学员经培训毕业后,可以直接入职蛋糕房,每月工资上万元。没想到培训结束后,不仅对方承诺的“包就业”泡汤了,陈昊还背上了16800元贷款,至今仍未还清。

像陈昊这样在求职过程中反被套路背上贷款的人不在少数。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不良培训机构和网贷平台勾连,盯上求职或兼职的年轻人,他们以通过培训提供就业机会为诱饵,引导一些年轻人借贷支付培训费。培训往往“课不符实”,后续就业机会也无法兑现,求职者不但面临还贷压力,还陷入退费难的窘境。

以包接单回本为由 诱导学员贷款培训

“××烘焙培训机构与其推荐的网贷平台是合作关系,在网贷平台的App上,我看到培训机构作为担保人向其支付了担保金,让一些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学员在该平台贷款。贷款平台刚把钱打到我的银行卡里,就被培训机构的人转走了。”无端陷入培训贷骗局,陈昊至今很是懊恼。

在江苏某高校读大二的白琳也有类似遭遇,不过她比陈昊稍微幸运一点。前不久,白琳被“免费培训”的绘画课程吸引,工作人员介绍,学成之后接一单至少有2000元收入,但想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学习8000元的进阶课程,如果钱不够,公司可以帮助其从贷款平台做分期。正当白琳准备贷款培训时,室友见状及时叫停了她,除了200元保证金外,白琳没有损失更多的钱。

记者近日以自己是大学生想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方便以后找工作为由,咨询了20多家培训机构,发现有多家培训机构打着“包接单、包回本”的幌子,诱导记者贷款参加培训。

“××教育”宣称是一家专注于影视后期课程、电影电视剧视音频剪辑的培训机构。记者与该机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对方先让记者免费听了一节课。试听课上,老师介绍后续课程均为线上课,包括直播课和录播课,费用共9999元,学时5至6个月。

紧接着,老师开始介绍“兼职接单”。“学员结束培训后,便有了参与兼职接单的资格,自结课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我们承诺保障学员通过兼职接单赚回实付学费的同等金额。若未达成,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返还学员未赚回的学费金额。也就是说,学员前期培训的费用能够通过后期接单的方式赚回,相当于免费接受培训。”这位老师举例说,某学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年通过接单赚了10万元,不仅赚回了培训费,还获取了高额收益。

试听结束后,当记者表示费用较高无法一次性支付时,“××教育”工作人员称可以分期付款,最高支持12期。

另一家英语教育机构也表示可以采取网络贷款的方式支付学费。该公司提供的培训课程侧重于提升个人英语技能。其线上口语课程为期6个月,原价22999元,折扣价19999元。

见记者有些犹豫,该公司工作人员主动介绍,资金问题完全不用担心,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而且公司与某知名第三方担保机构有合作,可以为学员提供贷款。当记者再问及贷款具体模式时,工作人员声称,要参加线下培训后才能做具体讲解。

为赚取高额培训费 不良机构挖坑设局

今年2月,刚满20岁的李乐乐到广州找工作,在网上刷招聘信息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招聘视频剪辑助理,经验不限,中专/中技以上学历即可,接受零基础,每月工资可以开到6000至8000元,入职有补贴。”

考虑到自己没有专业技能,又迫切需要一份工作,李乐乐便给对方发送了求职申请,双方约好面试时间地点。让李乐乐没想到的是,自己正一步步落入不良培训机构和网贷机构的陷阱中。

到了约定时间,工作人员将她带到一个小屋单独谈话,首先通过拉家常、谈就业前景等让她放松警惕,然后介绍岗前培训事宜。“工作人员说自己虽不是招聘方,但和招聘方有合作,只要在这里完成培训,就能包推送她去就业,培训时长3个月,培训费用1.6万元。”李乐乐回忆道,当她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多钱时,对方称培训机构和“××花”贷款公司有合作,借贷审批快且利息比市场上其他信贷产品低。

见李乐乐犹豫,工作人员又继续说:“学会技术后几个月就能把贷款还上,就算是大学毕业生刚毕业可能也拿不到这么高的工资,你学习3个月就能得到不错的报酬,还犹豫什么呢?”

在工作人员的劝诱下,李乐乐签署了培训合同,贷了2万元,其中4000元是培训机构此前在招聘信息中承诺的“补贴”,还签署了一份《知情贷款书》,上面写着“本人因自身经济问题暂时无法支付这笔培训费用,自愿同意本公司工作人员协助本人办理第三方合规的贷款分期支付。本人承诺如期偿还培训费用,如逾期未偿还,本人自行承担相应法律后果,且无权要求退还培训费”。

结果上了一段时间课后,李乐乐发现,老师讲的内容在网上随随便便就能搜到,根本学不到什么技能,对自己找工作没有太大帮助。她在贷款平台的借贷利息也高于一般信贷产品,而且招聘公司后来告诉她,其与这家培训机构并没有合作。

目前,李乐乐正和培训机构协商退费事宜。

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截至7月5日,关于“××花”贷款公司的投诉有近2000条,投诉内容基本相似,均是培训机构与该贷款公司合作诱导消费者贷款。记者又以“培训贷”为关键词搜索,发现相关结果超过2.5万条。

“包就业,拿高薪,找不到工作就退费”“边学习边接单,月入过万很简单”“先学后付,分期免息,毕业包推荐”……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网上不乏类似广告,背后是不良培训机构和部分网贷机构合作,佯装招聘,吸引年轻人贷款培训。

去年7月,上海人郝宽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正在发愁之际,“×科公司”的一通电话给他带来了希望。经过沟通,对方向其邀约电商运营专员岗位面试,并以短信通知的形式告知了地址和联系人。“我并没有和这家公司联系过,可能他在招聘软件上看到了我的简历。”郝宽对此并未在意。

来到面试地点后,对方以工作经验不足、需要学习提升为由,让郝宽参加公司内部的培训课程,并承诺培训结束后,会安排对应岗位工作,月薪至少1.5万元。

“公司称培训费用会在日后的每月工资中补偿,随后让我下了‘××易’借贷App,引导我在上面贷了16500元,利率7%,12个月还完。我借完款后发现,这笔贷款被直接划到该公司账户中,我觉得不对劲想要退钱,但公司说我签了合同,即便不学习,也要偿还贷款。”郝宽说,最后在律师朋友的帮助下,公司退了1.5万元。

有培训机构从业者告诉记者,一些不良培训机构为了赚取高额培训费,与部分网贷平台合作赚取业务提成,但他们的资质、商业信用等都可能存在问题。

侵犯知情权选择权 存在维权难执法难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马勇说,部分培训机构将岗前培训与借贷绑定或者诱导学生等群体去贷款的做法,在法律上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虚假宣传与消费欺诈。如果培训机构在招生过程中对课程内容、培训效果、就业机会等进行虚假宣传,误导学员违背真实意愿贷款支付培训费用,可能构成消费欺诈。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有权要求解除合同、退款并要求惩罚性赔偿。

未充分披露借贷风险。诱导学员贷款的过程中,若未充分披露贷款合同中的条款和风险,或者将岗前培训与贷款相互绑定,侵犯了学员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如果培训机构与网贷平台之间存在利益输送或其他违规操作,可能涉及违反金融监管规定,同时侵犯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马勇说。

然而现实中,消费者陷入培训贷后,如果想要维权成功,很是不易。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仅有少数受害者能要回部分学费并取消分期付款。有的涉事机构甚至“理直气壮”地表示,培训就会产生费用,借款也是自愿行为,如果学员不满意,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有学员称,自己因培训贷问题起诉至法院后,最终因证据不足而败诉。

(文中受访的求职者均为化名)

本报综合消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