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涌,九曲连环。
黄河从果洛藏族自治州拉加镇流入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先进入同德县。
同德县境内黄河流程206公里,共有干、支流48条,入境水4条,出境水3条,全长1618.8公里,流域总面积为4652平方公里。作为典型的高原生态县,同德县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在发展过程中,既深得黄河哺育泽润之利,又饱受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之苦。同德县不仅担负着国家区域性生态屏障的重任,还承担着保护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职责。
“如果我们从源头治理不好‘母亲河’,海南州下游的四个县任务将会更加艰巨。”同德县农牧和水利局局长王清邦说。
同德县作为黄河上游关键水源涵养区,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源头责任重大。“十三五”以来,同德县对部分支流及中小河流进行了局部治理,但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及自然地理偏远等因素影响,未进行过系统的防洪治理,已有防洪设施都只是在易冲刷段、易受害段布设,对黄河干流、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山洪沟等未达标的防洪重点河段和高风险河段未开展达标建设。
为加大黄河干支流保护力度,同德县已结合省、州“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了《同德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从农牧区水利、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供水保障、水利信息化、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水文化等7项项目入手,计划投资26.80亿元,实施2项黄河干流、7项中小河流、24项农村河道,4项山洪沟和12项其他生态防洪治理工程。
如今的同德县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湿地面积扩大、江河径流量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野生动物种群丰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同德县如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近年来,同德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做好黄河、湿地、山水、草原、林地“五篇文章”,建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示范基地,构建高寒草甸生态退化综合治理新模式。
生态环境一头连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只有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才能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巴曲河是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流经同德县境内78.6公里,长期以来是同德县城居民饮用水水源地。巴曲河在巴沟乡班多村汇入黄河,站在班多村边,俯瞰两河交汇,咆哮翻滚,气吞山河,不得不感叹黄河的雄壮。
黄河班多村段长达3公里,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因此班多村也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二湾”。班多村依托黄河嘉什达林和黄河第二湾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以黄河大峡谷宗日文化旅游、高原花海及特色民宿为主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建成了嘉什达黄河宗日度假村。
如今的班多村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村里不仅美起来,更富起来了。蝶变的班多村正是“两山”理念的受益者和实践者。
52岁的东措既是班多村村民,也是村里的生态管护员。黄河班多村段,东措几乎每天都要走一遍,有时候遇上旅游高峰期,一天要来来回回走好几遍,捡拾游客遗留下的饮料瓶、塑料袋、烟头。
在班多村,像东措一样的生态管护员共有10名,每人每月有1800元的工资,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黄河岸边,他们守护了黄河,黄河滋养了他们。今天,他们因保护黄河而有了一份意外的“收获”,保护家园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10月28日这天,在生态环境部举办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同德县被授予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项“国字号”殊荣让同德更加笃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特约记者 肖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