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啸宇)“地上地下一起抓,面子里子一起要,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我市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针对城区地下管网情况,市城乡建设局聚焦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短板问题,统筹推进排水管网整治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助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目前已完成主城区2000多公里既有排水管线探测及排水管网检测,治污工程也在加快建设。
我市结合《湟水河(西宁段)水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任务,形成“北水北治、南水南治、上水上治、下游兜底”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布局总体思路,编制完成《西宁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21—2035年)》《西宁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21—2035年)》,科学设定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近远期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全面完成主城区2142.39公里既有排水管线探测以及280公里排水管网检测,搭建完成市政管网“一张图”信息系统,实现全市地下管线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并构建“点线面”治理模式,划定排水分区整治单元,系统性治理雨污水管网混错接问题,让排水管网协同发挥“毛细血管”的输送功能。
同时,以项目助力排水设施能力提升,加快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先后建成投运高原首座大型装配式湟乐污水处理厂、第三污水处理厂扩能、第六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及6000吨应急调蓄池项目,北川生活污水处理厂现已进入调试阶段,第七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取得初设批复。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由2022年末的39.75万吨/日提升至如今的59.75万吨/日,消除了旱天污水直排并削减雨天溢流频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在湟水河水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保障作用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