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弘靓)7月3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解读《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鸿林在会上介绍,《规划》融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空间管控要求,是我省首部“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反映了青海发展的新特征。
《规划》具有落实“三个最大”和“三个更加重要”指示精神,探索生态空间综合治理新模式;优化各类空间布局,高质量推动产业“四地”建设;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规划传导机制等三方面特色亮点。
《规划》以高原特有的高寒草甸、湿地湖泊、冰川雪山等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为基础,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高敏感地区,确定优先保护地区及其关键生态要素。将全省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等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使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完整性、原真性得到有效提升和保护,为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奠定了基础。
《规划》在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叠加划定能源资源富集区,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布局,有序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升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奠定基础。充分利用沙漠、戈壁、荒漠资源规划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保障风光水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着力提升清洁能源生产、存储、消纳和外送能力。全力形成安全绿色的能源保障体系,稳步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以“雪域净土、山宗水源”为特征,加强河湟村落、绿洲农庄、环湖牧村、多彩藏乡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原美丽乡村风貌引导,强化高原大尺度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原真性保护,着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同时,《规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有序实施耕地整理开发和战略储备,拓展农畜产品生产空间,支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规划》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制度体系,强化组织保障和统筹协调。通过分区传导、底线管控、控制指标、名录管理、重点项目等方式向下传导,形成对下位规划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并将省级60余个专项规划及2000余个重点建设项目落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协调矛盾冲突,做到“应保尽保”。同时,积极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