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0 2024年7月31日
海西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海西,遇见70年“蝶变”美丽画卷

“70年来,海西走过了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荒凉走向美丽的伟大跨越。”近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海西州相关负责人向参会新闻媒体介绍了海西州70年来的发展变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情况。

海西州州域有“祖国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这里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曾是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辅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经济总量快速提升、民生事业节节攀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走出了一条具有海西特色的民族地区发展新路子,全州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成立70年来,海西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工作体系,生态管护员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由2012年的3.5%、40.63%提高到2023年的4.1%、45.38%,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变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到98.5%,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以上。

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2012年到2023年,海西州地区生产总值由376.32亿元上升到828.19亿元,年均增长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1.92亿元、545.65亿元、230.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8%、5.4%、6.5%。人均GDP由7.7万元增长到17.6万元,始终保持在青海省第一。

同时,海西州坚持把建设产业“四地”作为推动海西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动路径,全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产业转型提档升级。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纯碱、镁系化合物、锂盐生产基地,已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率先在全省实现有机畜牧业认证全域全覆盖。此外,全力推进绿色电力向绿色算力转化,推动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墨子巡天等4台望远镜已投入科学观测,亚洲规模最大的天文观测研究基地正在逐步形成。

此外,海西州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截至2023年年底,海西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16元,较2012年增加23345元,增长1.2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10元,较2012年增加12642元,增长1.65倍,成为青海省首个突破2万元的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自对口援建工作启动以来,海西州累计落实援青资金28.81亿元,实施援建项目395个。格尔木、德令哈、花土沟3个支线机场运行平稳有序,“复兴号”动车驶入柴达木,茶卡至格尔木、当金山至大柴旦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公路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297个行政村农村公路通畅率100%,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一批美丽城镇、高原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棚户区改造、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和危旧房改造工程相继建成,农村户厕普及率达85%以上,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8.77%。

(记者 啸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