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晴空)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夯实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全市各级财政和社会企业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通过末端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不断完善。
据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截至目前,西宁市主城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和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入户宣传率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93%,焚烧处理能力占比90%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88%,回收利用率45%以上。我市积极制定《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评估办法》,搭建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信息管理平台,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西宁市领导班子年度目标绩效考评内容,建立“市督县区、县区督镇办、镇办督村社”的考核评估机制,对垃圾分类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的考核评估体系。制定《青海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西宁市重点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引》《西宁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收集工作指引》《西宁市“十四五”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规划》《西宁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2024-2028)》等标准规范,引导各行各业,居民群众正确开展垃圾分类,提升分类质效。
全市新建垃圾中转站47座,提升改造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2座,购置垃圾分类运输车及大件垃圾破碎运输车450台,推广“车载桶装、换桶直运”、中转站梯次转运、“公交化”“预约”收运等模式,分类收转运能力显著提升。根据《西宁市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西宁市通过严格落实“入户宣传、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桶边督导、误时投放”分类管理模式,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居民小区创建工作。目前,全市主城区共有200个示范居民小区,涵盖居民15万户,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居民示范户数覆盖率累计达到4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达到93%,取得预期效果。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餐饮门店、酒店宾馆等餐厨垃圾、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单位食堂等产生的厨余垃圾持续采用定时、定点、定线路预约“公交化”的西宁模式做到应收尽处,与19381户沿街门店签订《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书》有效推进商业门店生活垃圾产生主体法律责任落实。
此外,各行业领域持续实施源头减量,先后印发《商贸流通领域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销售和使用的实施意见》《开展餐饮行业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开展商品过度包装、塑料污染专项治理以及餐饮行业“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专项行动,倡导市民群众适度消费的理念,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全市重点商超不再向顾客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全面推行“绿色办公”,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鼓励使用再生纸制品,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