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4 2024年8月13日
热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无创血糖手表到底靠不靠谱?

近年来,类似“无创血糖监测”“不扎针测血糖”的宣传时常在网络上出现。电商平台上,商家已经开始为智能手表标注“无创测血糖”的关键词。如果你在电商平台上搜索血糖监测设备,通常可以搜到它们,价格从几十元到大几千元不等。消费者抱着尝试新科技的心态买来试试,很快发现自己交了“智商税”。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警告称,任何声称在不刺穿皮肤的情况下就能测量血糖水平的用于医疗目的的智能手表和手环都是危险的,应避免使用,不论什么品牌。

无创测血糖的诱惑

吴倩的母亲是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用指尖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几乎每天扎一次手指,血糖不稳定的时候,一天要测五六回。吴倩曾听人说起一种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在皮肤上固定一根细小的针,可以时刻看到血糖值,但听说这种设备很贵。她想,如果有一种固定在手上、不用扎破皮肤的可穿戴设备就好了。

吴倩在网上看到,许多与华为无关的商家都称自己售卖的无创血糖手表是华为手表,而且成交量很高,一般都是上万件,甚至还有显示一百多万件的。吴倩在一家名为“鸿盟研发健康科技”的店铺购买了手表,只要五十多元,“便宜又实惠”。

拿到手表后,吴倩按照提示进行校准,即输入此前她母亲用指尖血糖仪测出的空腹、餐后血糖数值。随后点击按钮,屏幕就会给出血糖值。她猜想也许是手表靠近皮肤的那一面有感应器,可以扫描皮肤颜色的变化,最终测出血糖值。但她偶然间将手表放在桌上,发现手表不接触皮肤也能测出数值。于是她又把手表绑在木头椅子、小猫的脖子上,发现都能测出血糖值。她意识到,这是假冒的高科技。

不扎手指测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陆碧28岁,2022年11月确诊1型糖尿病。她在网上搜索指尖血糖仪等必需品时,大数据向她推送了无创测血糖的手表。2022年11月底,她在淘宝买了一款类似的手表,价格是700多元。

陆碧收到手表后,按照客服的要求把手表背后的电极片紧紧地贴合在手腕上,结果手表显示的血糖数值把她震惊了:指尖血糖仪测出低血糖时,手表显示的血糖值是6mmol/L多(大约是正常血糖值),吃过东西之后,手表显示她的血糖值是3mmol/L多(低血糖)。【注: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9-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为7.8 mmol/L以下。】她觉得自己交了“智商税”,向客服要求退货,客服建议她多戴一周,让仪器自我纠偏,但她坚持选择退货。

尚无一款获医疗认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注意到了消费市场上的乱象。2月21日,FDA发出一份安全通讯,警告消费者、患者、护理人员和医疗保健提供者,使用声称无需刺破皮肤即可测量血糖的智能手表或智能戒指存在风险。FDA 尚未授权、通过或核准任何旨在自行测量或估算血糖值的智能手表或智能戒指。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测量不准确可能导致糖尿病管理错误,包括服用错误剂量的胰岛素、磺脲类药物或其他可快速降低血糖的药物。过量服用此类药物可能会迅速导致危险的低血糖状态,进而在数小时内精神混乱、昏迷甚至死亡。

事实上,过去已经有许多科学家和公司希望在无创血糖监测技术上有所突破。人们熟知的很多大牌厂商都曾加入研发无创血糖监测设备的行列,例如研发智能设备的华为、苹果、三星,科技公司谷歌、微软、飞利浦,医疗健康公司强生、雅培、罗氏等,但目前还没有一款真正无创、可准确测量血糖的设备落地。

目前,无创血糖监测方法一般分为光学法、微波法和电化学法三大类。光学方法包括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偏振旋光、拉曼光谱、荧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业内认为,无创血糖监测的难度堪比登月。据前述综述,光学和微波方法的测量值可能与实际血糖值相关性不高,需要进行后续的算法校正。年龄、肤色、皮肤状况等个体差异会造成测量结果的较大误差,此外还存在检测手段复杂、检测部位粗糙、检测过程繁琐、对检测设备要求高、背景信号干扰大等问题。电化学法则存在灵敏度低、测量结果延迟、需要校准、舒适度差、易损伤皮肤等缺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苏颋为说,直接测血液里的各种指标是最简单的方法,而通过各种手段隔着皮肤做监测,一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就像体检做超声时在皮肤表面涂耦合剂,是为了避免皮肤和探头之间有空气或者水分存在,干扰检测。

或引发血糖焦虑

苏颋为告诉记者,合理地使用已有的、成熟的血糖监测方法已经能很好地辅助血糖管理。据他介绍,标准的血糖检测方法是静脉抽血,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数值,代表某一时刻身体葡萄糖的平均含量。现在常用的方法是指尖血糖检测,测的是毛细血管血糖,它的稳定性不如静脉血糖检测,但更加方便,可以自己在家检测,尤其是对排除低血糖很有帮助。临床上还根据空腹血糖调整药物和基础胰岛素。第三种方法是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它代表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检验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还有一种方法是动态血糖监测(CGM),分为微创和无创。微创的连续血糖监测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相关设备通常体积很小,有一根细软的探针扎入皮下,它能画出血糖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图谱,体现血糖的波动。但它的准确度没有指尖血糖高,因此后者可以用来校准其数值。

苏颋为说,无创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医工交叉最感兴趣的事情,有很多公司、机构、研究团队在认真地研发这项技术,瑞金医院也有相关临床研究,但其可靠性仍然受到质疑。因此,使用所谓无创血糖监测手表测出的数值不能用于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事实上,市面上在售的大部分声称支持无创血糖监测的手表,都会在详情页写明产品并非医疗器械,不能用于诊断和治疗。

苏颋为相信,无创血糖监测将会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未来会有更多先进的血糖监测技术出现,但其发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血糖焦虑,最终增加药物治疗的成本。这一点在动态血糖监测仪的使用上已经有所体现。他举例,如果一个2型糖尿病人,吃二甲双胍就能把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控制得很好,就没必要使用动态血糖监测。因为病人的目的很可能是看见血糖值,那么只要这个数值稍微高一点点,病人就会很紧张。而医生看动态监测数值的目的是了解血糖变化,从而调整治疗方式,让它在安全范围内波动。本报综合消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