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大通县景阳镇轮作倒茬万亩示范区内,小麦由绿转黄,斑斓色彩装满了整片梯田,一排排古朴民居错落有致、点缀其间,美不胜收。
走进湟中区上新庄镇黑城村,一条平坦的青石板路直穿整个村庄,这里是我省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城堡,一车又一车的游客来到村里赏美景、品美食,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饭菜干净卫生、营养可口,解决了我们吃饭难的问题,孩子们在外也放心。”午饭过后,湟源县波航乡上泉尔村老年食堂里,老人们坐在一起唠着家常,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以山河为卷,振兴为笔,高原古城大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落笔成景。
西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连绵不断的乡村美景中,百姓幸福满足的笑脸令人过目难忘。
幸福!在好风景里奔向好光景
连绵起伏的群山与云海交织,多彩的花海与梯田交相呼应,若隐若现的小路从林荫间蜿蜒而过,散发着一股世外桃源的怡人气息。
作为以花海之名打响乡村旅游品牌的“先行者”之一,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的乡趣卡阳景区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游玩。
从曾经身处脑山的贫困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卡阳的蝶变故事,从脱贫攻坚书写到了乡村振兴,村民们见证了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开办农家乐、制作销售特色农产品、小吃,乡村旅游发展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党支部书记祁生海说。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科普研学热度持续上升,有“行走的课堂”之称的研学游备受青睐。“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发展机遇,利用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景区发展新优势,为卡阳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乡趣卡阳森野野奢露营基地主理人鲍永翔说。
夜幕降临,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花海景区,色彩绚丽的灯光铺满山谷。
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坦言,“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片青山绿水,使我们有了发展旅游的基础”。
从村集体零收入,到如今年收入90多万元,边麻沟村用了五六年时间,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聚力强村富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市脱贫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农民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因地制宜,找到富民兴村“最优解”
8月11日,300斤高品质豆苗从大通县一处“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装车发往澳门,标志着我省冷凉蔬菜实现首次直供澳门。
看着一车车品质优良的蔬菜,在冷库经过预冷处理后,销往陕西、宁夏、福建、广东等地,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畅通村民就业和致富渠道,留住年轻劳动力,为村庄发展储备力量,目前我们已形成生产、储藏、加工、打包、运输、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大通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保吉栋介绍说,2018年至2023年带动大通县景阳镇、黄家寨镇、长宁镇等15个村,带动农户5000余户,其中脱贫户145户,脱贫人口380人。
立足乡村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一村一策”编制规划,找到富民兴村“最优解”。
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拉沙种养殖合作社在种植小麦的同时,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构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体系,不断加大蚕豆、马铃薯的规模化种植和示范推广。
“我身后的这一片蚕豆田是湟中区农技推广中心的蚕豆对比试验田,其中有6个品种的蚕豆,那边有14个品种的马铃薯对比试验田,通过对比选出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土壤高产优质的品种,明年将在全区推广。”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拉沙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罗生云介绍说。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高原冷凉蔬菜基地建设力度,累计打造百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10个、千亩生产基地31个、万亩示范基地6个,1月至7月冷凉蔬菜输出21.61万吨,产值达4.34亿元,主要销往深圳、广州等地。同时,引进茄果类蔬菜新品种50余种,露地蔬菜达13大类220个品种,年生产大葱、娃娃菜等优质种苗5000余万株。
“有了数字化助力,今年年初,通过手机APP找客户谈价钱,我卖出去了100多只羊!”湟源县日月乡小茶石浪村牧民李文明兴奋地说。
近年来,湟源县打造“茶马互市”网络平台,助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实现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李文明成为“茶马互市”网络平台的注册用户后,在APP上发布牛羊出售信息,一些意向客户与他私信互动,线上议价,线下交易,非常便捷。
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全面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眼下,西宁农业园区里、蔬菜大棚中、畜禽生产车间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可期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说到了大伙心坎上。”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强说,“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扎扎实实把乡村建设好。”
乡村全面振兴,治理有效是重要保障。
“宜居宜业又和美,这样的乡村生活令人期待!这几年,村里不光环境越变越好,乡邻间也愈发和睦,互相帮助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说到村里如今的变化,东至沟村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哪家老人生病了,邻居会主动上门帮忙照顾;哪家遇到劳力不足,乡亲们会主动来搭把手。
完善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广泛弘扬“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打造全县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村。在东至沟村“两委”的带领下,爱护环境卫生的氛围浓了,勤俭节约的风气浓了,互帮互助的典型人物多了,文明新风尚浸润村民生活中。
在湟源县波航乡胡思洞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超市”,工作人员正在为村民进行积分兑换,参与村居服务的村民兑换到了自己心仪的商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些物品是对我们参与乡村建设、共建和谐乡村的充分肯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兑换更多商品。”湟源县波航乡胡思洞村村民颜玉梅开心地说。
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正在静静述说着美好的乡村故事。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我们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让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樊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