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上不断拓宽思路、深化举措,以“三圈”联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首善之区”生态宜居品质城北建设深度融合,以走在前作表率的责任担当促进全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立足共居共学
在“有形”上下功夫, 打造互嵌共治生活圈
坚持“共”的导向,强化“嵌”的格局,突出“融”的理念,促进各民族在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社会共治、心理共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激发正能量,谱写全民共学“进行曲”。实施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青少年“铸魂育人”、宗教界“同心奋进”、各族群众“文化润民”四大宣教工程,举办周三晚课堂、城北区干部职工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网络培训班等各类干部培训9期,培训干部3000余人次。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阵地建设,稳步推进区级青少年铸牢研学基地、马坊地区金座雅园三期小广场“石榴籽口袋公园”等阵地建设项目,依托“创建日”“我们的节日”等面向各族群众扎实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宣教活动100余场次,不断推进各族群众增进“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
营造好环境,谱写互嵌共居“幸福曲”。加快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规范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的优质服务。实施“民族团结+典型示范”行动,积极开展“石榴籽”示范小区、楼栋等创建评选活动。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 欢天喜地过大年”陶北村首届乡村春晚、西海路社区首届民族喜乐会等节庆活动,让各族群众在走出家门、走向“邻里”、从“小家”变“大家”中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魅力,不断夯实各族群众互嵌共居的社会基础。
打好组合拳,谱写多元共治“和谐曲”。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为着力点,结合平安北区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强化村(社区)服务专席和区级平台直报专线“双联动”,建立区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内循环”机制,推动“有诉必应马上办”从“有一办一、先诉后办”向“举一反三、未诉先办”转变,切实提升基层主动治理能力。同时,探索建立“四元四色”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创新基层治理路径,形成“党支部+‘石榴籽家园’+‘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三级联动管理模式,打造集“石榴籽”议事调解室、“石榴籽”模拟法庭等内容为一体的“石榴籽”综合驿站,形成“四小四大”“红四立方”以及“一线五到三服务”等基层治理工作品牌,畅通各族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立足共事共乐
在“有感”上下功夫, 搭建文化旅游交融圈
深入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积极融入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增强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辐射带动效应,激发“以文旅促‘三交’、以‘三交’带发展、以发展强铸牢”的互嵌式发展活力。
以全域旅游促“三交”,拓展共同体实践载体。谋划“山、水、文、漫、农、食、民、学”八趣旅游精品线路,结合“山趣”“水趣”“文趣”等开展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农事体验等各类活动70余场次。建成欢乐谷汽车公园、欢乐谷汽摩营地、北川青唐城嘉年华小镇等项目,在豹街、青唐城嘉年华小镇等旅游街区常态化开展民俗巡演等各类文艺演出,切实营造良好旅游氛围,逐步打响“趣浪城北”旅游品牌,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截至目前,全区接待游客达238.2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5%;实现旅游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28%。
以互嵌发展促“三交”,激发共同体内生动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做足“旅游+‘三交’”文章中持续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打造豹街、北川青唐城嘉年华小镇、西川欢乐谷,推动形成“夜食、夜娱、夜游”等多元夜间消费形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精品街区,激发“从体验到喜欢、从喜欢到投资”的城市发展活力。受利于旅游旺季旅游人次的增加以及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和促消费活动的开展,辖区餐饮业保持稳定增长,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7.64%,带动盘活各类闲置楼宇28.63万平方米。
以文体活动促“三交”,增进共同体思想共识。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列主题活动,以文艺轻骑兵、“三下乡”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城北区曲艺大赛、锅庄秧歌舞大赛等乡村特色文体活动,加强以“河湟社火”“河湟花儿”“青绣”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开展“趣浪城北”第一届千人跑、民俗巡游嘉年华、戏曲专场演出、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活动68场次,让各族群众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加深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立足共建共享
在“有效”上下功夫, 建设品质宜居发展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三个赋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力依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
全力以赴谋发展争进位。上半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38亿元,同比增长5%。实施62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6亿元。积极培育生产力,对接创业黑马、中科元创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助推北区“创新创业活力区”建设。持续优化“营商新环境·服务在北区”品牌,全面落实“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网上可办率达95%。
统筹推进提品质优环境。紧扣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不断提升城区管理服务水平,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投资4200万元实施2024年清洁取暖热源侧“煤改电”项目;完成92家“三无楼院”引进物业工作,续建的26个老旧小区住房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全面完工,今年确定的颐贤新城等36个老旧小区住房改造项目正在施工;2024年实施续建的燃气管道更新改造项目共涉及28个小区10752户,总投资4100万元,燃气管道更新改造项目完成4582户,城北区获评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成效明显地区”。
千方百计稳保障惠民生。着力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办实,实施涵盖服务群众、生态环保等领域共计10项、计划投资67211万元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就业服务“1477”行动,今年累计兑现社会保险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各类补贴3220.5万元、惠及8269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10万元。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培训95期3179人次,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17人,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8人、实现劳务收入0.557亿元,让各族群众在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和高品质生活中不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街道到乡镇,从社区到村庄,今日之城北,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共进、共建家园,共同绘就了一幅“籽籽同心筑梦城北”的美好画卷。截至目前,城北区先后创建国家级示范区1个、示范社区1个,省级示范点10个,市级示范点36个、市级社区“石榴籽家园”11个,区级示范点153个,民族团结进步“十进”领域覆盖率达90%以上。
下一步,城北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继续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重大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方面持续用力,全面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为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凝聚“首善之区”生态宜居品质城北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