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春
如今,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教育非常重视。不少家长关注的,已经不是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怎样更早、更快地实现人生“抢跑”。
于是,家长们绞尽脑汁给孩子“打提前量”;一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期待,在教学组织、作息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向小学靠拢,从“魔鬼训练”到题海战术,各类超纲培训班沦为“学前集训营”……当孩子的起跑线越来越靠前,人们不得不惊叹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牛娃”。
家长之所以要让孩子“抢跑”,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急于求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抱有“过高期待”,以为只要增加培训的数量或加大投入,就能为孩子赢得未来。二是攀比心理。不少家长心存焦虑,倘若身边孩子都已“起跑”,自家孩子却还没“参赛”,未来岂不是要“掉队”?这种心态在家长之间形成攀比、“拼娃”之风。三是争抢生源。某些学校为了争抢生源,夸大宣传“抢跑”的作用,误导家长。
仔细想来,“抢跑”存在争议,值得商榷。
其一,违背儿童思维规律。上幼儿园的孩子,语言表达都还不太流畅,即便将一堆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仍不解其意。“抢跑”超过儿童的思维界线,很可能是拔苗助长。
其二,违背身体生长规律。小孩身心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都很脆弱。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容易因学不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丧失兴趣,最终形成学习障碍。如此“抢跑”不但没能提供助力,还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其三,违背知识学习规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限,学无止境。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难道早学一年半载,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就会有什么独特优势?
世间万物皆有时节,孩子的学习成长更是如此。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时的领先并不意味着长久的优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其实,孩子在人生起步阶段最好的课堂就是日常生活。家长不必过度追求孩子成长的“抢跑”,而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成长规律,释放孩子的个性与天性。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扎扎实实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