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毕业时年薪50万元,到了30岁大概能升到P7(注:职级名称),那时就能年薪百万了。”从上海交大硕士毕业后,“00后”赵宏在今年入职腾讯,担任AI算法工程师,成为AI风口下第一批就业的年轻人。
伴随人工智能(AI)日渐火热,“百模大战”激烈开打,AI人才掀起招聘热潮。猎聘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AI相关职位同比增加321.7%,投递该领域的人才数量同比增长946.84%。目前最紧缺的大模型算法岗位,人才供需比仅为0.17,大概相当于6个岗位争夺1个人才。薪资方面,开出年薪50万元—70万元是普遍价格,年薪超百万甚至达到200万元—300万元之间,在业内也并不罕见。
新一轮“抢人大战”是否已经掀开帷幕?多位业内观察人士称,十年前的互联网叫“抢人”,现在的大模型则是“精挑细选”。
“互联网时代,哄抬薪资抢人的时候,出现过2倍甚至2.5倍薪水挖人的情况。但现在大模型领域,‘抢人’更加务实、理性。”脉脉CEO林凡告诉记者,“尽管薪资涨幅普遍达到50%以上,但是不再有公司会玩命砸钱抢人。”
AI人才竞争加剧
顶尖校招生年薪超200万元
“研究生普遍给到70万元就算高价,对于博士而言,毕业薪资可以达到百万元。”深耕AI行业的猎头倪悦向记者透露,面对国内C4(清华、北大、复旦、交大)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生,大厂给出超过200万元的年薪很常见。
不过,如此高薪只局限于核心技术骨干,“国内做基座类模型的人才90%都出自清华,真正会调模型、训练模型的甚至不超过200个人。”医者AI创始人刘呈辉表示,由于行业本身的人才储备有限,加上大模型的突然火爆,创业公司要招到最优秀的技术人才,需要在核心实验室里“锁定”相关资源。
“真正有价值的AI岗位数量并不多。”赵宏说,“大模型的核心代码主要是靠少数大神。很多公司提供的AI岗位,都是在安装运行开源代码,调整参数,有很多重复劳动。”和动辄十万人的互联网大厂相比,AI独角兽的员工数量普遍仅有几百人。
“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对AI人才的争夺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某招聘企业负责人透露,“为了吸引和留住AI人才,多数用人方纷纷开出高额薪酬。这些高薪待遇无疑加剧AI人才市场的竞争。甚至一些大公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将搜索范围扩大到了全球,以加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脉脉数据显示,目前大模型研发技术人才平均月薪已超过5.4万元。在高薪岗位前十位中,大模型算法新发岗位平均月薪位列第一,超过6.7万元,其次是模拟芯片设计、数字前端工程师。
暗流涌动人才战
字节岗位多、华为薪资高
AI已成为互联网大厂必争之地。
根据脉脉数据,从2021年起至今,字节跳动连续第四年位居新发布AI岗位数量第一。在多个大厂中对大模型人才的招聘指数最高,达到17.24,成为新发大模型岗位最多的大厂。
今年上半年,在招聘人工智能人才量最多的前十名企业中,字节跳动排名第一、小红书第二,接下来为蚂蚁金服、美团、华为。从薪资来看,华为对大模型人才的月薪给到了5.5万元,成为新发大模型岗位薪资最高的大厂。
不过,相比互联网时代颇为草莽凶狠的挖人战术,如今AI领域的人才竞争显得暗流涌动,“目前各家大厂的技术团队都比较稳定,核心人才给到的现金大概是300万元年薪,其他都以股票形式兑付。”倪悦透露,“目前竞业协议较为完善,核心人才受到薪资和竞业双重保护,技术大佬跳槽往往自带团队,挖角成本很高。”
除了算法人才外,包括品牌、市场、营销等人才也成为AI企业下一步招聘重点,“不少面向消费者的创业公司,更需要让产品进一步落地,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推广团队,相比门槛极高的算法岗位,这些领域更有机会。”倪悦表示。
重金砸向AI
能否转向商业回报?
如何将技术转化成商业回报,始终是悬在AI企业面前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AI企业的核心投入成本是算力,而非人力,基座大模型公司在算力上的投入基本超过1亿美元,“大模型的前景我并不是特别乐观。”赵宏坦言,“因为训练一次就要千万美金,目前技术在初期,未来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公司未必愿意耗费这么高的资源来投入。”
而应用层的公司必须实现稳定的收入,这意味着公司必须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收入的规模大小并非唯一标准,但公司必须确保收入是标准化、可规模复制的,这对于多数公司而言,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为目前寻找应用场景对于大模型公司而言依然是一大难题。
长期布局AI的某公司CEO称,“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和落地场景,行业洗牌期或许很快就会到来。”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称,未来将出现很多基于大模型技术的新应用领域,也有很多新内容平台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已经孕育出众多科技巨头,生成式AI时代,这一现象必将重现,中国新一代的伟大的科技公司已经在形成中。”(文中人物均系化名)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