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黄纬禄来到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和战友们隐姓埋名,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我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正当仿制导弹“东风一号”进行到关键时刻,苏联却将专家全部撤离。黄纬禄深知国防重器不能受制于人,他和同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
黄纬禄担当起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黄纬禄带领同事全员上阵,凭着一部老式的手摇计算机,人工计算导弹在空中的飞行姿态、轨迹,导弹攻击目标的精准度。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功走上导弹自行研制的道路。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真正可以实战的核武器。短短10年,黄纬禄和同事们发扬自力更生和勇于登攀的精神,实现了我国导弹零的突破。
20世纪60年代,时任火箭控制系统所所长的黄纬禄临危受命,调任“巨浪一号”导弹研制工程的总负责人。1970年5月,黄纬禄提出“台、筒、艇”三步走的研制试验方案。经过无数次发射实验和不断改进,1975年“巨浪一号”的设计工作宣告完成。1979年4月,黄纬禄被任命为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和陆基机动导弹“东风二十一号”两个型号的总设计师。1982年10月,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负载着科研人员奋斗十几年的心血,成功坠入目标海域。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文字整理 施翔 文献资料均由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