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8 2024年9月3日
国内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专业洗牌力度咋这么大

近日,高校频频传来专业“下线”的消息。8月23日,西北大学发布了2024年度专业调整计划:拟撤销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等7个本科专业,同时计划申请4个新专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数字经济专业。此前两周内,兰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接连宣布了最新的专业调整方案:都是“减”的比“增”的多。这一轮“大洗牌”背后,高校专业调整到底该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专业成新“天坑”?有的高校已经停招

在本轮高校专业大调整中,“智能建造”的走红具有代表性。记者梳理发现,近五六年,全国高校新增专业以新工科为主,最多的是以“智能/智慧+传统工科”命名的新专业。另一类是为了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需求,最典型的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以及碳中和相关专业等。

所有“上新”的工科专业中,最火爆的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从2019年35所高校设立全国首批人工智能专业算起,连续三年人工智能都是高校最热衷开设的专业,新增这一专业的高校一度达到年均100所左右;目前,该专业已进入全国533所高校。狂热之下,已有人看到一些危险趋势:部分高校在缺乏准备和条件下,基于招生就业的需求,或单纯为了响应某些国家政策,一拥而上增设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却不考虑是否有足够教学资源。多位受访者称,这种功利性的专业调整,对学校自身、学生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也浪费了资源。

在南方某省,短短四年内,已有十多所高校新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但有两所高校已经停招,其中一所学校在首次招生后的次年就主动停招。“专业一过热,学生就业就会遇到挑战。”清华大学工程教育学学科负责人林健说。以人工智能行业为例,一方面,各类研究报告不断向公众输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高达500万、人工智能工程师平均月薪位列职业薪酬榜首”的信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人才市场冷热不均的现象非常突出,“巨大的供需缺口”主要针对名校的头部人才,多位受访地方教育厅人士透露,地方普通院校毕业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近两年求职就业的情况并不理想,已开始出现过剩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建议,高校专业调整应从多个维度考虑:专业定位、社会需求、生源评价、师资队伍、就业结果等。

2025年要优化高校20%专业 国家“出手”力度为何这么大

7月至8月,正是高校进行新一年度专业调整的集中申请季。今年尤为不同的是,大规模高校“扎堆”宣布撤销大量专业。据最新统计,已有20余所高校计划在2024年度停撤部分本科专业,涉及专业数超过100个。多位专家指出,国内高校正在经历新一轮专业大调整。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科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专业布点3389个,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2023年3月发布的《改革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量化指标后,来自中央文件的压力层层传导到高校头上。长期关注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周光礼认为,“20%目标”作为硬约束,要比其他任何政策都“更有冲击性”。他粗略估算了一下,以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计算,优化20%,也就是大概1.3万个专业需要调整。

为何这一轮国家“出手”的力度前所未有?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指出,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降临,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着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产业巨变,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动的专业大调整,是主动布局。另一方面,日趋紧张的国际竞争格局,尤其是中美之间加剧的战略博弈,促使国内高等教育要尽快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性。教育部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布局,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高校层面,适应巨变是专业调整的首要任务。实际上,早在教育部开始本轮专业调整前,已有很多高校在增设新兴专业的同时,主动大刀阔斧地“砍掉”不合时宜的专业。2017年至2021年,全国撤销本科专业点数量就从241个增长至804个。多位受访专家分析,这与2017年启动的“双一流”建设有关,“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依托,各项政策设计都将高校引向“集中有限资源打造比较优势”。

从全国来看,据不完全统计,这一轮专业调整中,被“砍”较多的专业包括英语、会计、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21世纪头十年曾经“泛滥成灾”的管理学是裁撤“主战场”。

各省出台专业调整政策 专家建议应以需求侧改革为主

记者梳理各省教育厅官网发现,去年3月以来,各省相继出台与中央《改革方案》“对口”的专业调整政策,江西省教育厅连续发布有关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新增设置一批急需紧缺专业,限制压缩一批饱和过剩专业,停办撤销一批错位低质专业,交叉融合一批新兴特色专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学科专业。

各省的专业调控手段大同小异,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省控机制,主要针对新增专业。四川省高教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对全省专业布点在15个以上、毕业去向落实率偏低的专业,实行严格控制。过去是“进一退一”,如果高校想申报列入省控名单的专业,就要主动停撤另一个专业,从2022年起,管控更加严格,实行“进一退二”。这项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学校盲目地专业扩张。第二种是专业预警机制,与专业的撤销有关。比如,四川省规定,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两年低于50%的专业,高校须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或连续三年低于50%就要求停招。

周光礼最担心的是目前已出现明显的“打压人文社科”的趋势,很多被裁撤的专业都是文科,其中部分动机确实是考虑到专业老化,也有部分认为“文科无用”。他建议,学科专业调整应以需求侧改革为主,供给侧改革为辅。本报综合消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