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国静)今年以来,城西区以产业兴旺为发展重点,多角度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城郊村民就业再提升,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充分释放乡村振兴正能量,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村民居住环境大变样。如今,城西区各村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奋力描绘城西区乡村振兴新画卷。
记者从城西区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城西区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为出发点,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创新设立了1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不断推动项目和资金向村集体经济倾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强强联营、强弱帮带、村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充分盘活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农业+开发”“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等新型经营模式,期间引进实施了阴山堂村山泉饮用水开发、火西村大黄种植、汉庄村乡村休闲旅游提升工程等3项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全区上半年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94.6万元。
城西区扎实开展城乡类培训需求摸底统计,全面掌握城郊村民就业岗位及技能需求,精准开展不同层次针对性技能培训。截至目前,该区开展各类培训5期,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97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收入1251.59万元。巩固提升“夏都月嫂”“西宁雄瑞保安”等劳务品牌,通过劳务品牌带动就业7600余人。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上半年托底安置39人,目前在岗222人,其中失地农民42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该区以乡风文明为保障,深入实施文化科技惠民工程,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主抓手,积极整合文化馆、艺术中心、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频次和质量,形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推进农村垃圾整治,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实施新村安置小区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切实提升了城西区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
同时,城西区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工程,激活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源头活水,将村级后备人才、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等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形成了自上而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搭建城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数据平台,打造“矛盾纠纷随手报”小程序,切实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