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发公园里、绿化带中的“黄花菜”被食用后使人中毒的新闻,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
萱草有多种 只有黄花菜可食用
黄花菜是萱草属植物的一种。萱草属植物除了黄花菜以外,还有很多品种。人们在湖边、山野、花坛里、草丛中,能够见到各种萱草的身影。萱草的花很可爱,花瓣类似百合花瓣,颜色艳丽,还散发出淡淡的花香,具有一种柔美清秀的独特姿态。萱草的花期还较长,一般从五月开到十月,能够带给人们长久的赏心悦目之感。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视野中常见的萱草多是景观花。这些景观花可不是黄花菜,是不能采摘食用的。如果有人采摘食用,有可能会中毒,甚至死亡。其实,萱草属植物除黄花菜外,其余都不可食用。现在人们从市场上购买的黄花菜,无论是干菜还是鲜菜,基本都是从专门的种植园里采摘的。如果你周末去山野间游玩,偶尔也能看到野生的黄花菜。
食用与观赏 需仔细辨别
人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辨别黄花菜与观赏类萱草。
区别一:花朵外形不一样
黄花菜的花朵比较瘦长,有6瓣花,花瓣细长、较窄,是单瓣的,花色嫩黄。
景观类萱草的花朵则有漏斗形、钟形、星形等样态。不同景观类萱草的花朵花瓣数量不同,4至10瓣不等,有单瓣也有重瓣,花瓣宽大,花色一般呈橘黄色,有的甚至是艳红色。现在,人们不断培育出萱草新品种,这些新品种花型越来越多样,花色越来越艳丽,花瓣上的斑纹也越来越丰富。
区别二:叶片外形不一样
黄花菜的叶子是基生,狭长带状,下部是重叠的,向上渐渐平展,长度约为40至60厘米,宽度约为2至4厘米。
景观类萱草的叶片属于基生成丛,呈条状的披针形,长度大概是30至60厘米左右,宽度大概是2.5厘米。
区别三:生长环境不一样
黄花菜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但是它的耐寒能力差,冬天只能适应零下十度寒冷。黄花菜对于土壤没什么大的要求,即使贫瘠的土壤也能生长黄花菜。
人们培育出可在各类环境中生长的景观类萱草,它们的耐寒能力超级强大,在北方能适应零下二十度的寒冷。景观类萱草喜欢生长在砂质土壤当中,但是要养好它,需要给它供给充足的养分,它不耐贫瘠,喜欢肥沃的土壤。
观赏类萱草为什么有害
观赏类萱草的花蕾中含有大量的秋水仙碱,比重比黄花菜高出10倍以上。秋水仙碱本身无毒,但是,它进入人体后会代谢为有极强毒性的二秋水仙碱,对消化道产生刺激作用,引发口干舌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血尿、便血,这种特质还可以抑制人的骨髓造血功能、麻痹神经和平滑肌,麻痹呼吸中枢,导致死亡。
除了秋水仙碱,公园里的萱草会定期进行喷药除虫、施肥,表面有可能附着其他有害物质。
研究表明,即便对观赏类萱草的花朵进行汽蒸、焯水处理后,有毒物质含量仍然非常高。
目前,秋水仙碱中毒没有特效解毒剂。
食用黄花菜 也要有讲究
黄花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血脂、稳定血糖。黄花菜还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可以健脑、抗衰老,因此也被有些人称为“健脑菜”,尤其对大脑过于疲劳的学生和上班族有帮助。
但是,食用黄花菜,也要认真作好准备工作。购买鲜黄花菜时,要挑选还未打开的花蕾,盛开的花蕾就不能吃了。鲜黄花菜可以凉拌,也可以炒着吃。凉拌必须先浸泡和焯水,以便清除鲜黄花菜花蕾中有毒的秋水仙碱。
鲜黄花菜味道很鲜美,但是不宜一次性多吃。资料显示,成年人如果一次食用100克以上的鲜黄花菜(含有0.1毫克~0.2毫克的秋水仙碱),就能引发中毒症状,一次性食用7毫克~65毫克的秋水仙碱就可能致命。如果中毒,中毒者应第一时间漱口、催吐并立即送医。
“黄花菜食干不食鲜”。人们采摘黄花菜,都会趁它的花蕾还没有打开时采摘,长时间晒干后储存起来食用,干制可以破坏掉秋水仙碱。干黄花菜在食用之前最好提前放入温水中浸泡1至2小时,然后清洗干净后食用。浸泡干黄花菜的水呈褐黄色,这是它的花粉溶入水里导致的。这种偏黄的水最好倒掉,它并非含有黄花菜的精华,而是含有残留的秋水仙碱。
吃着黄花菜 别忘慈母情
我国自古就有种植和食用黄花菜的习俗。在古人眼中,黄花菜也叫母亲花,人们对它富含深厚的情感。《庄子·逍遥游》中的“椿萱并茂”一词常被人们使用,其字面意思是指椿树和萱草都茂盛,比喻意则指父母都健康。
人们常把黄花菜叫成忘忧草。《本草纲目》中记载:“萱草味甘,令人好欢,乐而忘忧”。在传统文化中,忘忧草其实与思念母亲有关。古人认为,堂前种点黄花菜,母亲见之而忘忧,可以缓解思子之愁。历代文人都有咏黄花菜的诗句。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一诗中这样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元代诗人王冕也写道:“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所以,当我们吃黄花菜的时候,也别忘记体味它蕴含的独特中国传统文化哟。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