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冯海萍工作的皮绣坊,宽敞明亮的皮绣坊里,有壁画、有挂毯、有花灯,墙上挂的、桌上摆的每一件作品的图案都那么生动,那么有感染力。从这些“指间技艺”不难看出,制作皮绣看似简单,绣起来也是精细活。再向里望去,冯海萍正坐在工作台前微低着头,右手执针,左手轻托着皮革,用手中细小的绣针,时而轻挑,时而回勾,将一根根丝线穿梭在皮革上。看到这个画面,实在不忍心打扰这位专注的绣娘,记者便静静地欣赏起一旁展示区的作品来。就这样过去了十几分钟,这片宁静被一通电话铃声打破了。
要让湟源皮绣“潮起来”“火起来”
2006年,湟源县开始打造丹噶尔皮绣项目。当时30岁出头的冯海萍,作为首批研发人员,有幸在湟源县“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张永福的悉心指导下,深入学习皮绣技艺。“制作皮绣选材很重要,我们主要会用到一些羊皮、马尾、马鬃,如果需要制作的图案面积比较大,那么我们就会用牛毛线、羊毛线。如果绣人物的话,那么眼睛的部分我们会选用丝发来绣。”冯海萍陪记者边参观边介绍着。
2017年,为了让皮绣这一艺术瑰宝发挥更大作用,冯海萍和几名合伙人创办了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当时的条件确实不好,我们六个人蜗居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面对各种压力,我们历经七次搬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湟源皮绣‘潮起来’‘火起来’。”如今谈起往事,冯海萍眼中仍会闪着泪光。创业之初条件艰苦,她却始终初心未改。她带领公司成员成立研发小组、搜集资料、寻找有价值的实物、细心研究皮毛渊源和制作工艺等烦琐而细腻的工作。历时几年的呕心沥血,她和她的团队终于研发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皮绣产品,一件件新生艺术品终于如新生的蝴蝶破茧而出。她也从一名普通的绣娘逐渐成长为青海省“民间一级工艺师”、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师、西宁市“非遗”传承人……
巧手绣娘们“织”出致富路
在湟源县,有很多皮绣爱好者,有一部分是留守妇女和残疾人。为了让更多城乡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掌握皮绣制作技能,冯海萍在湟源县波航乡南岔村创办皮绣工作室,设置展厅、工坊和培训教室,将他们吸纳进来,为他们提供制作皮绣的材料,并围绕产品构图、色彩搭配、针法操作等技法进行手把手一对一地传授培训。在掌握皮绣制作技能后,公司便与他们签订收购合同回收皮绣成品,让这些妇女、残疾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近几年,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免费”的培训模式,以“传、帮、带”的形式,先后培训各类城乡妇女3000多人次,间接带动就业近3000人,吸纳从事皮绣及民间手工艺品的绣娘380多人。通过这门手艺,有效促进了当地妇女与市场的快速精准对接,使大家共同迈向了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生活。
科技文创让非遗时尚起来
自2018年起,冯海萍所创办的公司在湟源县城关一小、城关三小、大华镇池汗小学、湟源县第二中学及日月藏族中心小学等五所教育机构内,精心铺设了一条“非遗进校园”的文化传承之路。每周,公司派遣专业团队深入校园,为超过200名学生带来生动有趣的45分钟“非遗传承”课程,让古老技艺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冯海萍的团队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青海师范大学携手,构建起“公司+基地+农户+品牌+景区”的多元化运营模式,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更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的无缝对接。目前,公司已成功建立3处工坊与3个销售点,产品线覆盖湟源皮绣、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纪念品及地方特色商品等上百个品种,展现了非遗文化的无限创意与活力。
今年6月,冯海萍以自己的名字申请了西宁市“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拥有祁琴芳等7名青海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师、青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湟源县皮绣和香包传承人等资质的“能人”。“申请创新工作室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能人’的带领下,通过技术攻关、发明创造、技能传授和窗口服务等方式研发出更多具有青海代表性、满足现代人审美观点的新产品。”冯海萍充满期待地对记者说。(记者 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