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秋,西宁南山微风拂面,风和日丽。登上凤凰台,极目远眺——城区内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
随着“复兴号”驶上青藏高原、西宁曹家堡机场正式升级为国际机场,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
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共同见证着高原古城75年的沧桑巨变。
七十五载,弹指一挥间。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版图不断延伸,尤其是路网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长”中的西宁,“颜值”不断提升,综合承载力显著提高,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日渐增加。
出行大提速
飞机翱翔,高铁驰骋,西宁市民出行大提速! 2014年12月25日,在全省人民期盼下,西宁火车站投入使用,今天人们看到的西宁火车站就是此次改造的成果——设施一流、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交通枢纽。车站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和城市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出租车停车场等无缝连接,使人们换乘更加便捷。
据介绍,65年来西宁火车站站房经历了四次发展变化,见证了高原铁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再到复兴号动车的快速发展变化。2023年7月1日,“复兴号”驶上青藏高原,青藏铁路正式进入动车时代,西宁火车站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8年9月28日,这天必将被历史和人们铭记。这一天,西宁曹家堡机场正式升级为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青海有了唯一的开放口岸。从2008年首次开通香港旅游包机,到开通首尔、台北旅游包机,西宁机场国际(地区)业务保障资质健全、能力过硬。随着升级为国际机场,我省支线机场建设也方兴未艾,先后建成德令哈机场、花土沟机场、果洛机场,我省“一主八辅”的机场建设模式凸显。
更名为国际机场后,截至目前,西宁机场通航城市61个、25家航空公司在宁运营,航班通达性、便捷度持续提升,航线网络进一步优化,方便更多旅客出行。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
从一条路到一张网
构建快速路网
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西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市政设施落后、运行效率低,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从一张张资料图片、老照片中,我们看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都是泥土老路、土巷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灰白色的水泥路面上,汽车、自行车、行人不多,那时的交通何等落后和不便可想而知。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拓展,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穿梭其中,从“出门全靠脚”到“出行由你选”,从“封闭堵塞”到 “畅行无阻”,无不记录着交通方式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从“畅通西宁”到“幸福西宁·绿色交通”,西宁投资600多亿元建成凤凰山路等187条道路,昆仑桥等17座桥梁,打通西关大街西延等22条瓶颈断头路,新增南北高速下线口19处。建成城区路网里程达668公里,路网密度达到5.8公里/平方公里……
首条贯穿城区的道路凤凰山路建成通车,给西宁人带来了出行上的便捷畅快,更为城市增添了许多亮丽色彩和时尚大气;
湟水路高架桥、峡口路连接线建成通车,西宁南北城区相连接,南北高速贯通;
昆仑桥拓宽改造,不仅畅通了城区中心交通,而且以三桥飞架东西的姿态,让南川河两岸的交通能力得到提升;
长江路桥改造完成,城北区与城中区、城西区之间的过渡更加便捷;
湟中路、群星路两处下穿和海湖跨线桥的改造建设,让一直承担着巨大交通压力的昆仑路实现快速化;
门源路、宁大路、八一路等一大批道路大修整治,让西宁交通变得越来越快捷;南北大街、建国大街、南山路、海湖路、昆仑大道、南川东路、新宁路等一大批道路地下管网的全面提升改造,让出行环境越来越优化,城市安全韧性不断增强。
从一条路到一张网,快速路网的建设,助推着西宁中心城区各板块均衡发展,推动着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市民妥希忠亲眼见证了西宁交通的大变迁,他感慨道:“西宁交通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越来越畅通,这在以前是想也想不到的。”
交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73岁的市民薛广坤,20世纪80年代骑自行车上班,90年代后相继换成摩托车、电瓶车。如今,一辆轻便的电动自行车就是他的出行“宠儿”。与此同时,女儿则开燃油汽车上班,孙女买了新能源汽车,环保又便宜。祖孙三代交通工具的变化也是西宁人出行方式变迁的缩影。
市民蓝天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出行基本都是走路,仅有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家庭才能拥有一辆自行车。现在几乎家家都有私家车,出行也方便很多,生活在这个美好的年代,我们是幸福的!”
“人们的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在不断改变。许多普通的家庭都有条件拥有一辆甚至多辆轿车,日常出行太方便了。”说起交通的变化,许多市民不断赞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交通条件很差,道路基本上都是坑坑洼洼的红土路,很少有像样的公路。看现在,整个城区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路网,去哪儿都很方便,变化真是太大了!”
眼下已经进入智能时代,只需拿起智能手机用APP打车便有专车在门口等候,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刷脸进站、无纸登机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加惬意。近途自驾旅游,高铁、客车、网约车一应俱全、定制出行、任由选择。
75年来,西宁的交通变化令人惊叹,老一辈的西宁人,则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交通不断改善的体验者,他们的亲身感受折射出的是当下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百姓点赞:一座座人行过街天桥拔地而起,一部部无障碍电梯让市民过街更安全便捷,打通了城市“肌体毛细血管”,使市区交通微循环更为通畅。
市民见证:在打造“外环内网”城市交通格局的同时,我市还在“内外兼修”上下功夫,下功夫实施地下管网设施改造。北大街、建国大街、南山路、湟中路、海湖路、昆仑大道、南川东路、新宁路、怡心园片区等一大批道路地下管网全面提升改造,东关大街、南山路、祁连路、长江路等以燃气管网改造为主的地下管网改造紧跟而上,整治道路病害、更新地下管网,优化出行环境。
近年来,西宁人均道路面积从2012年底的7.15平方米增加至2022年底的12.61平方米,市区交通拥堵指数下降62.4%。另外,建成508公里绿道网络,公共自行车站点104个,实现了“三河六岸”及五区两县的连接,贯穿延伸至县区景观、公园、广场,一条条绿道方便了群众出行,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西宁交通建设高速发展,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捷高效的铁路网、密集交错的航线网,让人们有机会见识更加广阔多彩的世界!(记者 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