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2 2024年9月29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生向暖,美好生活可见可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筚路蓝缕七十五载,矢志不渝七十五载。

改革创新七十五载,砥砺奋进七十五载。

七十五年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变成了“幸福图景”。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是一条贯穿事业发展的主线,这条主线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急难愁盼”,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这条主线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起来,推动事业的发展,让民生向暖,美好生活可见可感。

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聚焦发展为民、政策惠民、服务便民,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让西宁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牵动着千家万户

七十五年来,医疗、就业、教育、城建……简单的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始终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其中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

听说过挑灯引才、夜市送岗吗?做好就业保障服务,精准聚焦企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今年以来,西宁市持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加强基层平台队伍建设,积极创新人才招引模式,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就业服务部门通过开展“人才夜市”等招聘活动,积极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搭建新的人才供需服务平台,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去过零工市场,到过零工驿站吗?为将全面落实民生实事项目作为回应群众关切、保障民生需求、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我市以强化就业优先为先导,以促进供需匹配为关键,以夯实基层服务为基础,以提升服务质效为保障,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积极探索解决灵活就业的新渠道,大力推进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建设,为劳动者灵活就业提供全链条、更优质、更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知道创业就是更加积极就业吗?今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业讲堂、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创业促就业活动39场,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市154个项目报名,6个优质项目获奖,5个项目入围省赛,并取得一等奖1个、三等奖3个的佳绩。

关爱“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美好”

一个家庭,一老一小,两头牵挂;一个社会,养老和托育,都是民生。

在做好救助、医疗、就业等民生保障的同时,我市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小问题、小麻烦,持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集中力量精心呵护“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

七十五年来,如何让“养老”变“享老”?传统养老正在向智慧养老转变。

那么,我市的智慧养老做得怎么样呢?据了解,我市于2019年建成全市互联、上下贯通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目前该平台汇集全市11.9万名老年人、608个服务设施及75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基础数据,今年以来已通过线上受理、线下派单方式委托服务组织为62.1万老年人提供了上门服务;我市开发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手机APP系统,让老年人在家通过“一指通、一键通”即可申请各类服务,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便利程度;加大老年人智能设备应用培训力度,今年以来,在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举办各类培训66场;强化平台监管,通过电话呼叫、手机APP下单、定位跟单、视频系统对接等手段记录全市所有为老服务的全过程,按照服务人次的100%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进行满意度回访,提高了养老服务质量。

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西宁市书写出一份浓墨重彩、厚实沉甸的“民生答卷”。

织密织牢救助网 增进群众福祉

岁月悠悠,民生为本;风雨兼程,共写辉煌。让“民生”跟着“民声”走,七十五载,拼搏进取,在每一个前行的足迹中,都留下了深深的为民印记。

今年2月中旬,西宁市城东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在日常关注救助平台信息时,发现了一起十分紧急的求助信息:50多岁的马某因脑出血、脑动脉血管瘤破裂病危住院抢救,马某的妻子长期在家照顾,本人无固定收入,女儿大学毕业不久处于待业状态,巨额的医疗费用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这一情况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其家属详细询问了具体情况,并于次日按照申请流程对其发起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经核对数据后,民政部门及时指导大众街街道办事处简化优化程序,为其开辟“绿色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于3月初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其燃眉之急。

医院里,马某的妻子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满含热泪道:“自从我的丈夫生病后,一家人的重担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如果不是你们打电话联系我,我们都不知道有这么多惠民政策,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一家的关心!”“就让叔叔安心治疗,有什么问题您及时联系我们,让像你们这样突然陷入困难的群众感到遇难而不难,遇困有人帮,是我们每一个民政人的职责所在!”在场所有的工作人员,在得知马某情况有所好转时,也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多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紧紧围绕“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聚焦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大救助”格局,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构建多元参与“大救助”格局,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为健康护航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卫生健康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

七十五年来,从医疗卫生机构和床位数量显著攀升到卫生人员力量日渐充盈;从医疗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从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提升到慢性病监测体系不断健全……每一步,都在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用心用情答好一份份直抵心坎的“民生答卷”。

据了解,为了扎实推进健康西宁建设,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加强健康西宁共建共享、共管共治机制,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顺利举办“第36个爱国卫生月集中宣传”暨“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活动,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稳步开展卫生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控烟专项行动;稳步有序开展健康教育,全市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覆盖率94%,推进6类健康促进场所创建工作,新增713家健康促进场所,截至目前,累计创建8831家;切实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治,促进人均期望寿命预估数不断提高,截至目前,人均期望寿命预估达到75.74岁(较2020年增加0.24岁),高于全省1.77岁(全省73.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