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施翔)近年来,城东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健全“1645”创建模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一体化、系统化推进,全方位、多角度覆盖,率先打造了全市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馆,实现了“石榴籽家园”全覆盖,成为全市第一个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称号的城区,辖区东关大街小学南校区等18家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模范集体称号,31家单位被评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全区民族工作不断提质增效,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生动局面。
凝心聚力,深化教育效能。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讲座、主题“创建日”20余场次,挂牌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实践基地、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实践点,推动学习型、专业型、实践型展馆释放品牌效应,打造城东区乃至全市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张崭新名片,累计接待各级单位部门400家、3.8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共建共享,提升创建质效。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持续推进,深化创建“十进”活动,开展“花儿朵朵 绽放东区”非遗特色活动,用活“烟火·城东”文化品牌,举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惠民”“戏曲进乡村”“文艺轻骑兵”“公益电影大放送”等系列活动60场次,惠及各族群众6.5万人次。强化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深化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打造“幸福驿站”“惠民党建联盟”社区民情服务驿站等民生服务项目,形成小区问题听得到、问题能联治、各族群众都满意的良性循环。
团结奋进,探索共富路径。丰富凤凰园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中心功能,组织辖区各族妇女群众培训青绣技艺500余人次,促进各族妇女群众就近就业,每月增收800元左右。持续提升“东城·共富工坊”、下南关街烟火经济示范街区、“红石榴e工坊”实训基地等在各族群众中的服务覆盖面,组织具有城东区特色的花卷产品、手工编织制品等赴北京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4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轮展,奋力推动“共富”成为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