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20 2024年10月28日
热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刷短剧刷爆了他的银行卡”

短剧之风,卷至银发赛道。中老年题材的爆火,转变了短剧行业的业内观念:小鲜肉变成“老霸总”,同样能成为“流量密码”。

这正对了广东人林涵85岁外婆的“胃口”,老人对短剧中的离谱剧情乐此不疲,愿意每天花几个小时观看。江苏人方灿65岁的父亲也是个“短剧迷”,每天在沙发上随意一躺,就能连续刷上几个小时,他同时在看5部短剧,手机上有上百个短剧小程序。

刷短剧不仅“劳神”还“伤财”。林涵外婆之前对网络支付一窍不通,却为短剧“添加银行卡”充值,刷光了账户里的2000多元;方灿父亲则通过短剧小程序累计充值近4万元。子女们想把钱讨回,可系统显示“已经观看”或“系成年人付款”并拒绝退款。为了戒断家里老人的短剧瘾,他们无奈给老人的社交软件用上了青少年模式。

受访专家指出,部分小程序短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令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互联网知识不健全、网络消费辨识能力弱的老年群体深陷其中,在“9.9元买不了吃亏”的洗脑式营销中,最终花费了若干个9.9元。

狗血剧情的情感共鸣让人上头

林涵外婆最近正在看的“老年霸总”短剧,讲述了作为集团总裁的50岁男主角与45岁女主角闪婚后的爱情故事。林涵觉得这部剧的剧情“很无脑”,看了不到一集就选择退出播放,但外婆却认认真真追完了整部剧。

杨华是某一线城市大学的一名老师,今年刚退休。近段时间,她也迷上了这部短剧。“女主角年轻时没能穿上婚纱,人到中年再次踏入婚姻殿堂时穿上了。我也有相似的遗憾,这份遗憾在剧中得到了满足。”

林涵也注意到,相较于以前流行的青春校园、偶像恋爱等题材,现在的短剧的确有了更多“适老化”的题材。一集大概3分钟,但剧情非常拖沓,大多有七八十集,有很多反转。这些剧情大多只是遵循一些诸如“婆媳矛盾”“儿女不孝”“失散认亲”“老年霸总相亲”等重生、反转的“烂套路”,但这却正对了外婆的胃口,从早上起床甚至躺床上就拿起手机开始刷短剧。

“外婆年纪大了,对于社交软件上的关注、收藏等功能并不是很熟练,她可能无意间点了一部短剧,此后就经常收到各种短剧的推送。”林涵觉得,外婆的社交软件像是被短剧“围猎”了,而外婆也心甘情愿地沉迷在“换汤不换药”的短剧中,坐着、躺着都要拿起手机看,一看就是连续好几个小时不休息。

方灿介绍,父亲原本只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看短剧,这个平台会推荐不同的短剧,看了几集后,就会跳出一些短剧平台的链接,然后让父亲下载或是转到另一个社交平台的小程序上看。如今,父亲的手机上布满了各种软件。

短剧小程序套路多 老人容易受骗充值

短剧提升曝光量的关键在于投流,而投流能提升付费率的核心则在“钩子”,也就是剧情剪辑出的短视频投放素材。

林涵发现,外婆看短剧都是先被这种视频吸引,想要看下去就要付费,不知不觉就看完10多部付费短剧,支出也由一开始的1元、3元变成19.9元、39.9元不等。“我发现的时候外婆已经花了2000多元了,因为她账户里没有多少钱,加上我发现得早,才没有更大的损失。”

方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父亲刷短剧刷爆了他的银行卡。”方灿回忆道,一开始,她以为父亲顶多花几十元看短剧,直到有一次父亲说自己的银行账户里没钱了,方灿这才去查看父亲的消费记录,密密麻麻全是短剧充值记录,几乎每笔都是39.9元。她赶紧往下翻,发现父亲从去年年初开始充值,最多一个月花了3500多元,一年半内充值累计达3.9万余元。

父亲看到账单后同样不敢相信,自己日常的小额支出竟然累加到了数万元。“他告诉我,自己平时一集一集充值解锁,后来程序上给他推了一次解锁全集、一次解锁全站短剧1天等充值选项,宣称这样更优惠,他听信后就一次性充值了。”方灿介绍,后来,当父亲浏览其他程序时,也会“如法炮制”地按照推荐选择相应数额的充值服务,“他说自己就是不断地解锁新剧情,因为实在太想看后面的反转了,欲罢不能,而且觉得每次真没花多少钱”。

部分商家“精准收割”的乱象也由此浮现。

方灿注意到,一些短剧以低价吸引用户付款,在对方支付时默认勾选续费选项,使用户在观看时自动续费,且后续剧集均以原价扣费;或者设置多种付费选项,混淆单集、全剧、平台的概念,“对于一些老人来说,根本无法清晰计算自己追剧所花费的金额”。

记者点开某短视频平台搜索“短剧”,便有分属于不同短剧小程序的短剧弹出。记者随机点开几部短剧发现,若要观看全集,则需要转跳到短剧所属的平台小程序中。看完几集后,便会弹出“充值解锁剧情”的提醒。

记者浏览多个短剧小程序发现,要充值解锁剧情,必须先购买不同平台相对应的虚拟货币,再使用虚拟货币兑换相应的集数或会员。然而,不少虚拟货币标明“因政策限制,充值仅限固定金额”,因此只能按照指定的数额购买,并不能自定义充值的数额,而往往兑换单集短剧或包月、包年会员所需的虚拟货币数又与充值指定的数额不对等。这样下来,用户用于购买虚拟货币的数额,总会大于实际购买短剧集数或会员需要的数额。

发现外婆花了不少钱看短剧后,林涵曾试图捋清这些小程序的充值规则以便向外婆解释,但她发现不同小程序有不同的定价和充值规则。

“这些小程序会推出各种充值会员活动,不同小程序的规则、价格都是不一样的。很多平台也会有整剧购买、单集购买的选项,但怎么整剧购买算优惠价,单集购买一集是多少钱,这些都很难搞清楚,甚至同一平台不同短剧收费都有差异。”林涵说,这些复杂的计算规则在她的仔细研究之下都难以捋清楚,更不用说老年人了。

方灿在给父亲梳理账单时也发现,父亲同样被这样的规则“蒙在鼓里”。

“有很多短剧可能是他无意间买了全集的,不少都没有看完。”方灿发现,父亲曾经购买过某观看平台的“永久会员”,但当方灿查找该小程序时,却发现该小程序已经注销。父亲不懂其中的规则,什么选项让他方便继续长时间看下去,他就充钱,他认为一次花得也不多,结果越充越多。

来自广东的黄先生曾从事短剧投流工作,他告诉记者,短剧程序的充值面板一般是分档位的。如果一个账户曾经有过充值,且充值的金额较大,那么就会被打上优质用户的标签,在这以后刷到的短剧就都会是相对高价的面板。

合理设置付费上限 保障老人合法权益

“购买的剧集已经观看了。”在与相关平台及小程序的客服沟通退款时,方灿多半会得到这样的答复。

“人家说得也没错,的确是看了。回复的是其中几个充值数额比较大的平台。”方灿告诉记者,由于父亲所充值的短剧平台有上百个,且不少支出数额只有几百元甚至几十元,“连和平台沟通都难”。

记者注意到,在各个平台的充值页面,均标明“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监护、指导、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相关操作”,而对于老年群体则无相关规定。

“这也是客服不退款的原因,我父亲确实是成年人,每一笔钱也是他自己付出去的。”方灿说。

为了不让父亲再继续沉迷和充值,方灿只能手动删除父亲手机上添加的上百个小程序,但删的速度跟不上他添加的速度。林涵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账户没钱了没办法充值,但是短剧还是戒不掉。”林涵说,与外婆同龄的好友也会在群聊里转发各种各样的短剧节选,一不小心就又会点入短剧小程序里观看。

无奈之下,林涵和方灿都选择将老人的手机设置成青少年模式,以限制消费额度。

“青少年模式确实能够禁用一些小程序,但我爸毕竟是个成年人,有些手机功能还是要用的。”方灿觉得,用青少年模式来帮父亲戒掉短剧只是权宜之计,希望平台能够有更适合老人的防沉迷系统和支付模式。

不过,在采访中,不少从业者和受访群众也表示,中老年短剧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内容形态,不能因为少数剧质量低、价格机制尚待完善,就抹杀了整个行业。老年人在合理的范围内花些钱,能够怡情,未尝不可,但要适度。

本报综合消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