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10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保护中华水塔 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践”新闻发布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立军从四个方面发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取得的成就。
在体制机制方面,我省归并三江源国家公园内4县国土、环保、水利等职能,整合6类15个自然保护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进行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发布实施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等地方标准,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垃圾管理等14个管理办法,探索提升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生态治理修复方面,实施了一批巡护道路、环境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退化草场改良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综合施策,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近5年,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基本保持稳定,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其中Ι类水质比例接近40%。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保护初期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由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
在共建共享民生改善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共治共建共享治理模式,强化生态管护政策支撑,为保护地每户牧民提供一个生态公益岗位,每年补助资金3.7亿元,17200多名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让生态管护员参与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中,成为农牧区振兴的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推动了牧区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生态文化传承方面,我省会同国家林草局连续举办两届国家公园论坛,极大提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知名度。高质量完成多部纪录片和宣传片的摄制、播出,《中华水塔》获中国十佳纪录片奖和中国纪录片最佳摄像奖。今年编纂出版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是我国第一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被中宣部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