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2 2024年10月29日
视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高”等中老年常见病盯上了儿童

长得胖不等于长得好。据报道,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些中老年常见病正在悄悄潜入校园,盯上了少年儿童。

慢性病正年轻化

辣条辣中带甜,却暗藏过量防腐剂和添加剂;果条看似诱人,实则色素与香精满满,还可能带来窒息风险;薯片香脆可口,但高油高钠加隐藏的重金属;碳酸饮料,不仅侵蚀孩子的牙齿,还影响钙质吸收,可能影响孩子长高。

“现在的零食花样繁多、口味丰富,孩子们很难抵挡诱惑。但这些高糖、高脂、高钠的零食给孩子的身体造成越来越大的负担,是导致孩子肥胖和慢性病的罪魁祸首。”上海市人大代表殷浩说。

过量摄入不健康零食会带来哪些危害?首先就是引发超重肥胖。儿童零食常含有高热量和高脂肪,其过量摄入可导致儿童能量过剩,进而引发肥胖,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殷浩发现,目前市售的儿童零食通常富含糖分和脂肪,但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必需营养素。这种不平衡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大量摄入含糖零食会显著增加儿童患龋齿的风险。龋齿不仅损害口腔健康,还可能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

更不乐观的是,长期过量摄入不健康食品可能导致身体负担加重,增加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这一趋势在年轻人群中尤其显著。

“儿童食品”名不副实

“不吃、少吃零食是最好的保护,但完全禁止孩子吃零食并不现实。”在殷浩看来,如果能够提高儿童零食的市场准入门槛,同时给孩子和父母有关选购零食规范的知识科普,相信会带来较大帮助。

他发现,市场上对儿童零食存在一些混淆概念的问题。比如有些商家在食品上标注“儿童”字样,而这些商品实际成分却与宣传不符。所谓“儿童食品”,使用的是成人食物的标准和原辅料,最后却打着儿童食品的标签卖给消费者。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消费警示指出:在我国除3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外,尚无有关儿童食品的概念和相关食品标准。即使标注“儿童”字样或印有儿童头像(卡通)的食品,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管理。

中国营养学会曾经起草《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但只是从概念上进行了区分,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指标量,家长们苦于专业知识匮乏,很难以此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零食。”殷浩说,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也曾联合发布过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是作为团队标准,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

相比较之下,国外一些城市对“儿童零食”,美国农业部的“校园聪明零食”规定从2014年就开始生效,要求学校在上课期间出售的所有食品都必须符合营养标准。学校智能零食法规适用于学校商店、自动售货机以及其他任何向学生出售食品的场所点菜销售的食品。该规定的目标包括减少总能量摄入,减少固体脂肪和糖分的摄入以及钠的摄入量。

再比如,日本的儿童零食标准严格,厚生劳动省和日本婴儿食品协会等都对儿童食品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品质、卫生、原料、营养成分、包装容器的材料和规格等,就连商品上标识成分的文字大小,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过小而让购买者看不清。

新加坡从2022年12月起实施含糖预包装饮料的营养标签计划,将所有上架饮料按照所含有的糖分和饱和脂肪分为A、B、C、D的4个等级。被列为C级、D级的营养级饮料必须在包装正面贴上Nutri-Grade标签,D级饮料不得在所有媒体平台上做广告宣传。

“这些国家和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殷浩建议,上海率先出台儿童零食的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应涵盖原料要求、感官特性、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标及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由地方卫生机构或专家团队制定并执行。同时,为家长提供健康零食的选择指南,以促进更为明智的消费决策。

他还建议,在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儿童零食企业的引导措施。激励企业生产和销售更多营养均衡的儿童食品。同时,应对高糖、高热量零食的广告与销售加以限制,并逐步实行儿童零食分级标签和购买建议,以明确指导消费者。

另外,通过网络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全面推广营养知识,尤其是在孩子和家长中树立选择健康零食的意识。 本报综合消息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