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要继续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作为北川创新创业活力区建设的主要承载地之一,今年以来,城北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工作要求,围绕构建“有方向、有链条、有龙头、有平台、有项目、有人才、有政策”的工作体系,全面激活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环境活力、政策活力,以“活力之匙”深化拓展新时代各民族“三交”实践新路径,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为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城北区力量。
文化活力生辉
交流互鉴加深民族认同
大力培育弘扬“五个文化”,以“文化引人”为方向,挖掘北川片区独特鲜明的文化底蕴,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加大沈那遗址、北山土楼观等河湟文化系统性保护,发挥博物馆群等资源优势,全力推动城北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综合性非遗馆等项目建设,让各民族领略河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也借此搭建非遗文化传承交流平台,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为各民族文化认同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积极传播红色文化。依托山川毛主席广场、“三线建设”党群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等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现场讲解、情景再现等方式,生动展现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辉历程,让各族干部群众深刻领悟红色文化内涵,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深入挖掘康养文化。整合各民族特色康养资源,推进黄金海拔2200康养中心、康养特色街区、康养社区、康养文化输出平台等业态发展,促进各民族传统医学知识和康养文化的交流合作,探索康养文化价值转换新路径,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加深民族认同。
社会活力充盈
协同创新凝聚民族力量
聚合全社会创新创业力量,积极引进并培育创新创业龙头企业,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及社会力量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加快新质生产力孵化引领。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工作要求,全力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壮大规模,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6家、科技型企业169家,让各族创业者和从业者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的联合体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为攻克难题提供多元视角,促进各民族在科技研发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
激活打通政校企绿色通道。组建政产教融合学院,建设以政府服务、企业对接、青年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活力young谷平台,为各族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引导社会新阶层协同带动。构建股权投资基金生态圈,支持双创项目及企业发展。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谋划打造北川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抢抓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建设,招引11家头部企业入驻北川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新阶层人士的交流合作,为社会协同创新凝聚民族力量。
政策活力涌流 要素保障护航民族交往
多领域强化“有人才”“有政策”的要素支撑保障,构建创业就业一揽子服务体系,促进各民族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实现更深入、更广泛的交往。
在留住人才上强化激励。出台《城北区中藏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办法》,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引入高层次人才33名、非遗中医团队1个,打造青年公寓3处,为各地区、各民族优秀人才来城北区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有力提升城北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各类人才能够安心扎根,施展才华,促进不同民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知识与技能的交流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在产业落地上落实奖励。落实“三减三免”、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共申报专项资金2354万元、减免费用658万元,吸引大量企业在城北区落地生根,带来了多样化的产业形态和丰富的就业岗位,推动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交融共进。
在稳就业上用足政策。截至11月12日,全区共兑现社会保险补贴、求职创业补贴、见习补贴等各类补贴5654.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0万元,激发各族群众创业热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51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29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589人,不断以政策保障护航民族交往。
经济活力澎湃 产业融合助力民族交流
主动融入产业“四地”建设,不断健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条,搭建起各地区、各民族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网络。
加快绿算产业聚集发展。发挥青海大学国家无锡超算西宁分中心资源优势,依托AI大模型底座链接“五大市场”等行业数据,搭建起绿色算力交易服务平台,为各地企业提供合作交流机会,并通过数据共享和技术合作,推动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研判和数智推算等方面的深度交流。
走好低碳零碳发展新赛道。搭建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打造绿色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重点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农畜产品扩输及农牧产业补链,引进万吨纳米级超级食品加工等企业,发布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首张农业碳汇碳票,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让各族群众相互借鉴交流,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凸显文旅产业孵化带动。搭建立足北区、服务全省的青唐城文旅产业孵化平台,谋划以康养小镇、冰雪小镇为核心的青唐不夜城,招引商户218家、酒店14家,在全区辐射招引知名品牌在青首店60家,盘活闲置资产30.25万平方米。将西宁本地特色文化注入商业空间中,匠心打造西宁首座IP艺术购物中心——城北吾悦广场,实现宝葫芦、百草滩羊等213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西宁市城北区,诸葛开店、山海错火锅等60家知名连锁品牌首进西宁,让各族群众共同体验融合了本地特色文化的商业氛围。使各地域、各民族在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产业融合中不断助力民族交流走向深入。
环境活力焕彩 品质提升催化民族交融
实施旧城品质提升行动,以城市软环境及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完善链条、厚植沃土,带动提升北川活力值,持续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
实施扁平化城市管理模式。以镇(街道)为实战化单位,下沉城管及环卫698人、设备98台,破解“能发现问题的解决不了问题,能解决问题的发现不了问题”的瓶颈,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的治理效率,为各族居民营造一个和谐、整洁的生活环境。
构建互嵌式城乡居住环境。聚焦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的民生需求,在马坊村、西杏园村、二十里铺村、莫家庄村4个村试点推进自建房自主更新,实施36个老旧小区8040套住房改造,并在改造项目中按照“一区一策”原则,实施精准化的个性改造,打造“石榴籽家园”示范基地、宣传文化墙等,将中华文化符号直接“晒”到居民家门口,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在生活空间上的相互嵌入。
供给优质化基本公共服务。结合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突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向,为92家“三无楼院”引进物业,有效改善各族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秩序。在市教育局大力支持下,北川片区陶昕学校引入虎台中学优质教育资源。让各族群众在享受优质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中,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以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不断催化民族交融。
下一步,城北区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重大要求,找准铸牢与发展、发展与“三交”的契合点,深入挖掘地区特色资源和经济优势,紧紧把握建设产业“四地”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目标,从城北区的比较优势找准服务和融入“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建设立足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活力区、青藏高原康养先行区、“趣浪城北”特色旅游区、现代商贸物流服务核心区、绿色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区“五区”建设,促进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机遇中全方位、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共同铸就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融合的坚固桥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城北区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城北区委统战部供稿供图 记者 小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