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还在宫斗的《甄嬛传》,下一秒突然变成了枪战片;前一回还在取经的孙悟空,后一回却骑上了摩托车……近来,经典国产电视剧被AI“魔改”的短视频风靡网络,引发广泛热议。
AI对经典老剧的“魔改”,是创意还是“恶搞”?这背后有没有法律、版权问题?AI改编影视剧,法律和创新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AI“魔改”视频流行:是创意还是恶搞?
《红楼梦》被改成了“武打戏”,林黛玉倒拔垂杨柳;《三国演义》变成了“枪战片”,曹操举起了机关枪;《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骑上了摩托……这些AI生成的短视频、表情包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对此,部分网友表示:“AI魔改是一种创意表达,可以让老剧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仅是对原作的调侃,更是新一代观众对于故事的重新解读与自我表达”。
然而,也有部分网友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样的恶搞会混淆观众认知,破坏经典人物形象,甚至会改变年青一代的精神记忆。
常在网上冲浪的张女士表示,刚开始看到的时候觉得还挺搞笑的,毕竟也是自己喜欢的一些影视作品。后来看多了之后,平台就会频繁推这些“魔改”的视频,甚至她都想不起来这些经典场景本来应该是什么内容了,满脑子都是非常荒诞的情节。
宝妈璐璐表示,自己对这类视频完全没有好感。“现在一点开短视频软件就是这类无厘头的视频,我觉得非常不尊重原作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电视剧里的角色和演员。”
“魔改”咋那么容易:软件使用没有门槛
这些国产老剧为何如此容易就被“魔改”?据记者了解,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市面上出现了非常多的AI视频软件,这些软件使用没有门槛,也没有明显的提示,而制作这些短视频和表情包仅需要短短几分钟,许多自媒体账号因此“涨粉”。
记者打开视频网站,输入“AI魔改”,可以看到界面上出现许多诸如“AI爆改表情包教程”“一分钟学会AI爆改电影”“免费AI制作神器”等视频。这些网站大多以图生视频、文生视频的技术为主,能根据多张图片和文字描述生成几秒到2分钟左右的视频。
此外,AI还可以模拟人物原声输出,只要把台词字幕输入进去,就可以获得与原型高度相似的人物配音。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AI技术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比如人物动作会出现不合常理的扭曲,脸部也会有奇怪的僵硬感,不少观众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异样。但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不难预测,今后的AI“魔改”经典影视剧的视频完全有可能实现以假乱真,让人难以分辨真伪。
相关专家:AI技术滋生新型侵权
“魔改”电视剧其实并不是新鲜事,一直以来就有对经典影视剧的改编,但此前更多的是对相关桥段进行剪辑、配音等操作。现在借助AI软件,普通人能够轻松将经典影视剧中的角色和场景“移植”到全新的语境中,带来夸张的变化,冲击感官认知。对于AI技术的使用,相关专家提到了一个词:“新型侵权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AI技术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新型的侵权行为,并为新型侵权提供了更多工具和手段。“当然提供这种工具和手段本身并不构成侵权,因为工具往往是中立的。使用这种软件去‘魔改’视频,就构成了侵权。因为‘魔改’的视频,往往还会用原来影视剧中的部分片段,而未经著作权人的授权就去使用,就构成侵权。”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表示,AI“魔改”涉及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著作权的,可能会侵害原作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改编权等权利;另一方面是人格权方面,如果使用了真实演员的肖像,可能涉嫌侵害他们的肖像权甚至是名誉权。
管理提示:AI“魔改”须有边界
针对AI“魔改”国产老剧这一现象,12月7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指出,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为营造清朗网络视听空间,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并于12月10日反馈工作情况。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举一反三,对各自平台开发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进行自查,对在平台上使用、传播的各类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看,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