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12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系列新闻发布会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专场发布会。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久谢介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复函同意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以来,我省以“生态为本、生态为纲”为原则,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强化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提升监测与监管能力,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迈入了新征程。截至目前,全面完成了包括本底调查、范围划分、体制建设、保护修复、矛盾调处、监测监管、宣传科普和社区发展等8个方面共55项创建任务。
在生态治理方面,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77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水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共计20项工程,大幅提升了青海湖流域特别是青海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在监测监管方面,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巡护监测工作机制,制定保护站巡查监管工作方案,探索形成了“四固定、三统一”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机制。建成中科院青海湖综合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科研共建共享平台,开展一系列重点课题研究,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科研监测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得到加强。流域内设置了300个生态监测站点,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网络基本建成。今年9月,监测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持续扩大,达4650.08平方公里,水位达3196.72米,较去年同期增加28.10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03万吨,普氏原羚数量达3400余只,鸟类种数达282种,栖息水鸟数量达60.6万只。荒漠猫、白唇鹿等珍稀物种重新回归视野,普氏原羚、岩羊等物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往难得一见的黑颈鹤、黑鹳、大天鹅频频亮相,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趋于平衡。
同时,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提出“一心四区,一环多点”的建设布局,规划30余处生态游憩点,推出8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实现了环湖流域生态“高颜值”与绿色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新局面。布局建设自然观景点、生态研学点、民俗展示点和红色研学点,探索形成以“文化旅游+红色教育+生态研学”的文旅交融新模式。谋划启动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试点设立4所特色“生态学校”,成功申报7处“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3处“青海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处“青海湖普氏原羚自然教育研学基地”,“核心景区吸引客源+特色自然科普宣教点辅助游客体验+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逐渐明晰。
此外,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以“联动发展、服务地方”为目标,合理布局12个生态观景点,推广黑马河的“公司+合作社+全民参与”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参与、农牧民分红为主的利益分配机制,创造就业岗位,辐射带动环湖周边8个乡镇20个村6400余户2万余名群众直接或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