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小蕊)水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水网建设加力提速;水利投资再创新高……12月3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水利厅专场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我省各级水利部门坚定不移扛牢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重大使命,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以实施“一个工程、两个计划、四项行动、一个保障”重点工作举措为抓手,依法治水、管水、兴水,全省水利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
全省水资源总量增加至855.38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7.9%,比多年平均偏多32.9%。地表水出境水量达732.4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1.2%,比多年平均偏多21.9%。“引大济湟”工程实现从建设向投产达效转段,100.49万亩田间配套项目具备供水条件,满足西宁市日供30万立方米优质原水需求。诺木洪、石哈龙等9座中小型水库建设进度持续加快。海西州格尔木市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蓄集峡水库德令哈供水工程,海东市乐都区杨家水厂、西宁市大通县大河滩水厂等城镇农牧区供水城乡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开工建设水利项目471项,总投资243.2亿元,创近三年新高。
一年来,我省聚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防洪减灾体系日趋完善,筑牢了江河安澜防线。实施了9项主要支流、10项中小河流、46项山洪沟治理和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同时,开展了89条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及时发布预警179期。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聚力支撑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服务打造产业“四地”,提升三江源水源涵养功能。全力推进“一脉相承、两屏保护、三区引领、五横五纵”青海水网建设。全省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取得新成效。通过制定《进一步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和“中华水塔”保护任务分工措施》《青海湖国家公园水生态保护专项规划》等,基本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衔接有效的水利规划体系。谋划储备11类252项水利重点领域项目,总投资约1340亿元。黄河干流防洪二期工程即将获批,三滩引水生态综合治理、引黄济宁、引通济柴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严格河湖水域岸线、水土保持空间管控,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南川河、格尔木河、恰卜恰河母亲河复苏行动成效显著。
聚力落实“四水四定”,深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取用水监督管理,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水资源刚性约束得到新加强。统筹刚性约束与发展需求,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市(州)、县。科学指导地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试点完成柴达木盆地410套取水许可换证,累计盘活水量约0.8亿立方米,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创建各类节水载体845个,省直机关单位、11所高校、黄河流域重点监控名录中8家高耗水企业建成节水型单位(企业)。一体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全省县级行政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率82.2%。
聚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合施策、靶向发力,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省民生水利得到新改善。制定实施《农村牧区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开展供水安全提质行动,争取乡村振兴衔接、增发国债等资金10.38亿元,积极推进平安区响河峡水库、六台水库2项小型引调水试点,以及大通县、杂多县2个城乡一体化,民和县积石峡、同仁市浪加等9个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源地“划、立、治”,推动海东市35处万人供水工程省级标准化认定,配置净化消毒设施近500处,构建从源头到水龙头全链条安全供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