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12月30日,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主办,青海省林学会承办,以“保护古树名木 赓续生态文化”为主题的青海省第二届古树名木保护沙龙活动在黄南州同仁市举办。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交流推动古树名木资源、保护举措研究。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的瑰宝,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客观地反映了自然界的物种变迁,是森林资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好古树名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始终坚持“全面保护、科学养护、依法管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积极探索创新保护路径。经调查,截至2024年底,我省现存古树名木1047株,其中古树1024株、名木16株、古树且名木7株。古树中一级45株,二级127株,三级 852株。古树群8处,群株数507株。
“今年4月初,我们全面开展各州市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普查工作,基本查清了各县市的资源分布、数量、种类、生长现状等情况,普查发现我省古树名木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未来我们将开展古树名木的复壮和修复工作,根据调查的现状对古树名木实行‘一树一策’,努力守护住‘有生命的活化石’。”古树名木保护先锋队队员姚乃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