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琼 通讯员 马永盛)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其中湟中得利家庭农场榜上有名,也是我省唯一一个上榜的家庭农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该农场的高度认可,更是为青海农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湟中得利家庭农场位于湟中区土门关乡土门关村,成立于2014年,通过因地制宜开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科技示范推广、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粮食产业,走出了一条科学经营、联农带农、良性发展的路子,农场2019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此次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让农场负责人蔡成旺深感光荣,也更加坚定了他将家庭农场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决心。
“我们联合了2家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5个种植大户、15家养殖大户还有50多家农户联合发展,不仅壮大了自身产业,还为身边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一年临时用工累计3000多人次,全年土地流转费合计40多万元,村民务工工资合计40多万元。”蔡成旺说,他们要以此次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为契机,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经验,使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大家增收致富。
近年来,湟中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坚持把符合条件,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种养大户纳入家庭农场管理范围,着力培育了一批经营规模适度、经营管理能力强、产业融合度高、示范成效明显的家庭农场。目前,湟中区先后培育部级示范社14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牧场5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02家。
“和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相比,发展家庭农场生产模式,促进了生产经营的规模性,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种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湟中区农村经济经营服务站副站长曹占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