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银行贷款中心信贷经理,我们可以为您办理免抵押低息贷款,您是否有资金需求?”这类熟悉的电话开场白,小李在一个月内已连续接了三个。
但仔细询问之下,三人都并非银行而是民间贷款中介的工作人员,自称与银行信贷部有合作。
记者注意到,年末银行业绩冲刺的关键节点下,不少不法贷款中介也趁机加大营销力度“造势”。与此前相比,年底的套路更是不断翻新。有中介以“拉高评估价续贷”“债务重组”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借新还旧”或借入“垫桥”资金,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也有中介假装银行工作人员或宣称有银行内部关系,以低息贷款作为诱饵,引导客户借款。
对此,监管和银行方面已有所行动。2024年12月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发布提示,否认与贷款中介合作,提醒投资者警惕不法贷款中介风险。此外,监管也密集提示潜在风险。
银行密集发声 监管重拳出击
近半年来,多家银行密集发布提示,提醒投资者警惕不法贷款中介风险。
银行声明大多提到两点,一是未委托任何第三方机构及个人开展贷款业务营销宣传;二是在贷款业务办理中,不收取任何形式费用。
也有不少银行直接对不法贷款中介“宣战”。例如,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在声明中表示,如发现第三方冒充银行进行虚假宣传、提供信贷咨询并收取中介费,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部分银行还针对近年较为热点的房贷转贷违规情况进行重点提示。例如,南海农商行在2024年8月9日发布的《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的温馨提示》中提醒,警惕违规转贷、挪用信贷资金可能产生的后果。
除银行密集发声外,监管、行业自律组织也重拳“出击”。
去年8月13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布提示称,不法分子通过伪装成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快速办理贷款”“门槛低、额度高、费率少”等为由,骗取消费者信任实施诈骗。广大消费者需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被不法分子诱导。
也有银行选择对非法中介宣战。例如,平定农商行在近日发布的公告中称,对冒充银行员工、提供贷款咨询的中介机构将追究法律责任。
近期监管部门也在密集提示消费者,注意不法贷款中介存在的风险。2024年12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警示消费者防范非法贷款中介,避免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甚至洗钱诈骗等套路和陷阱。
2024年12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提示称,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出现打着“债务重组”“债务优化”旗号的不法贷款中介信息,诱导消费者“借新还旧”或者申请高息过桥垫资,提醒广大群众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债务重组”的本质及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助贷领域从严管控已经是大势所趋。”一名熟悉助贷机构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前助贷中介机构较为分散且人员流动性大,容易产生各类乱象。近年来,监管整治不法中介、查处灰产的力度也不断升级。
已有大型贷款中介因存在不法行为被清退。2024年3月中旬,上海警方以涉嫌诈骗罪的名义,查封了苏州2家、无锡1家贷款中介公司。
贷款中介乱象不止 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近期银行、监管集中发声背后,是屡禁不止、乱象丛生的贷款中介市场。主要涉及以下几类乱象:
第一类是贷款中介利用“假冒”“夸大”等违规营销行为,吸引或诱导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并借此收取高额费用。他们自称在银行有“内部关系”,可降低利率,加速银行审批速度。也有中介自称是银行信贷部经理。
第二类是不法贷款中介帮助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或自然人获得贷款资质、提高授信额度、骗取银行贷款。比如,中介诱导和协助当事人开具虚假收入证明,虚构消费合同、银行流水,注册空壳公司,甚至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或证件,进行“包装骗贷”,抽取高额中介费。
以近期热度较高的经营贷转贷为例,部分贷款中介机构向借贷者承诺,如名下没有企业或企业资质不符合相应要求,可提供相应的费用,中介机构可进行资质“包装”,帮助通过经营贷审核流程。
消费者还有可能被误导办理“AB贷”。若客户本身征信情况不好,不法贷款中介会伪造银行贷款审批流程截图,告知客户A因其风险系数高,需增加资质较好的客户B作为担保人,在实际贷款办理中,不法贷款中介使用客户B的身份信息申请贷款,贷款资金由客户A使用,客户B直至被银行催收才知本人是借款人。
一名行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监管部门多次打击非法贷款中介,但由于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大多为小机构,且较为分散,人员流动性较大。出现问题时,相关主体也较容易注销跑路,监管与维权存在一定难点。
他建议,消费者应警惕不法贷款中介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不正当利益。如已经使用相关产品,应保留相关的合同、收据、资金往来记录,警惕落入不法中介陷阱。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