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西宁的创新实力!近日,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报告显示,西宁市创新能力指数在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97位,比上年提升4位,首次跻身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
创新是一座城市永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座城市不断进步发展的方式方法。跻身百强的西宁,创新力到底源自何处?
以“西宁特色”贯穿科技创新发展路
独特的资源禀赋加上独具一格的产业特征,西宁特色体现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市聚焦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依托清洁能源、绿色算力等领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发挥创新资源聚集优势,以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校企对接等科技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全国科技资源和力量,构建“政产研”协同创新机制,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全市特色产业迭代升级和优势重塑,走出一条具有西宁特色的“政产研”结合科技创新发展之路。“一协议一机制一方案”政所共建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印发行动方案,从4个方面24项专项行动,高位推动西宁农谷·高品质农畜产品科创中心建设。
以“西宁优势”扩容升级创新矩阵
全市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187家,占全省的72.76%。
这就是西宁的优势。2024年以来,我市主动融入青海省十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建设,投入市级科研经费580万元支持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藏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成国内首个大型藏医药科技文献数据中心。市第一医院眼科成功获批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填补了市级医疗机构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空白。统筹布局碳中和新材料新装备技术创新平台等一批市级创新平台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国家、省、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施创新主体培育“量质双升”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家、市级科技型企业24家、企业研发中心11家、农业科技园16家,市级科技型企业与企业研发中心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以“西宁力量”集聚各类创新资源
近年来,我市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年内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5.3674亿元,支持盐湖、锂电、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494个项目集中攻关“卡脖子”难题,资金项目数“双量”创历史新高。高原冷凉蔬菜重大专项获批1000万元,填补近十年内争取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空白。全年取得科技成果573项,同比增长13.69%,达到国际领先29项、国际先进47项。膜耦合提锂研究成果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成果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成果获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青藏高原国家种质资源库完成实体库临时库和网站建设,青薯9号创造亩产6508公斤全国新纪录,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藏羊在青海诞生,青海产多晶硅入选国家级创新产品,打破我国电子级多晶硅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千吨级镁铝水滑石制备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突破超细粉体过滤核心设备及技术瓶颈,填补国内空白。智慧西宁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国家级验收,实现了正射影像、电子地图、地下管线等300多项时空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共享应用。
(下转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