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大美青海”,美在这里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融;美在青海的各族群众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心心相印;美在地球“第三极”各族人民始终肝胆相照、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殷殷嘱托,念兹在兹,赋予了青海省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艰巨责任和使命。
青海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把民族工作摆在“国之大者”“省之要者”的突出位置,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牵引,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要载体,采取有力举措,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族群众,举全省之力持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青海样板”。
共同绘就
和谐相融美好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青海各地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而今,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青海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牵引,突出重点、探索实践、攻坚克难,持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全省所有市州、93.3%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四级党委书记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抓示范单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细化到各地各行各业,浸润到基层群众心中。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准确地传递到老百姓身边,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聚人心。深入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重点依托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合作平台,广泛组织各族群众、青少年、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等各类群体,走出青海、融入全国,开展多层次、广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创新打造了388个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石榴籽家园”,各民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绘就了和谐相融的美好画卷。
共同体意识
在高原“开枝散叶”
全省连续43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发挥“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石榴籽”宣讲队、马背宣讲团等基层宣传队作用,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文化下乡、走村入户、公益讲座、集中宣传等2000余场次,用带有“泥土气”“糌粑香”的方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汇到一起,送到乡村牧社、千家万户。
利用现有历史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培育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主题公园、主题广场等,编创推出了一批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力作,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人们体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理念更加牢固。
各地区通过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培育了9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定80家省级非遗工坊和非遗传承基地,持续壮大“青绣”品牌,3个“青绣”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创作《那时,金银花开》《河湟》等一大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经典力作,举办全省农牧民歌手大赛、原创舞蹈大赛、戏曲进乡村等巡回展演……在推动各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中日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有形有感有效推进走深走实
群山之间,湟水穿城而过。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新时代的青海省西宁市,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2024年,西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五个一”实践路径为牵引,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工作,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当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排头兵。
西宁市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增进“共同性”为目标,以特色街区、特色饮食、特色活动为抓手,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打造“雪豹之都”,从“赏、游、购、学、建、娱”各环节发力,为全国各族群众提供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平台;以“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等为平台,设立西宁特色美食、农畜产品、非遗展区,构建体育赛事与乡村振兴、商贸流通等融合发展新模式;组织各族群众共度中秋等,推出“中秋嘉年华巡游”等21项文旅活动;打造城东区下南关街、城北区“豹街”、丹噶尔古城、大通花儿步行街等一批传统美食和特色文化相结合,集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践载体。
一项项举措、一件件实事,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平凡中得到升华。如今,在湟水河两岸,各族儿女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描绘出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