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0 2025年1月21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架高台一场戏
——“河湟文化”看西宁系列报道之三

冬日的乡村别有一番氛围和景象。

1月15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湟中区拦隆口镇千户营村的大地上,万物就在阳光中苏醒了,此时,在村里一家农户的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有人在屋外的炉子里添柴,有人负责架起高高的铁架子,有人则忙着准备材料……心灵手巧的民间高台艺人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搭建出一台台别出心裁的高台。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你们喜欢的千户营高台社火要来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了解家乡的千户营高台吗?

千户营高台特别火!火在哪儿?千户营高台社火是繁盛的民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千户营高台以“高、悬、奇、妙”为特点,独特的表演形式已经火了600多年。

高台是让更多人看得见的表演。每一年高台表演的场景历历在目,浩浩荡荡的高台队伍一出场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这项“空中杂技”所到之处无不让观众啧啧称奇。街道两旁挤满了观众,一些家长将孩子举过头顶,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定格精彩瞬间。

千户营高台社火都有啥内容?耳熟能详的戏剧故事和神话传说都是高台社火创作的土壤。“千户营高台作为我市传统的民俗文化,大约在明朝洪武年间传入河湟地区,它集绘画、剪纸、刺绣、木雕、音乐、文学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制作工艺美观奇妙、高低错落、结构奇特、疏密得当、造型优美、形式各异。”千户营高台艺术协会会长陈虎邦向记者介绍道。

春节耍社火是村里的头等大事,每家每户都积极参与,村里的老奶奶虽然干不了体力活,但是却有剪出漂亮花的好手艺,这装扮高台的花花草草很多都出自村里老人们的手笔,有手艺的出手艺,有力气的出力气,全村上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高台手艺人胡玉明说:“一架高台最少也要20多个护台人,19架高台就是近四百人,这么庞大的队伍需要密切的协同配合,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一架高台把所有喜欢高台社火的人都绑在了一起。”

说话间,已经到了孩子上台的时间了,第一次上台的4岁小男孩吓得哇哇大哭,而一旁已经有了三年上台经验的6岁男孩丝毫不惧,反而有点漫不经心的味道。

“今年我们制作的高台最多的可容纳7个孩子,整体高度也达到了七八米,我们一般将4至6岁的孩童装饰成戏剧人物或者神话人物,巧妙固定在主杆、分杆所需位置上,并将露出的固定物用彩带、花草及其他道具进行遮掩和装饰,看似玄妙其实并不危险。”胡玉明站在高台下向记者一一介绍。

锣鼓一响,粉墨登场。

高台社火表演形式灵活多样,不需要固定舞台,以列队表演最为见长。

可以原地360度旋转的高台是今年的亮点。从靠人抬到用车推,再到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台安装了方向盘可以旋转360度的高台,高台的制作工艺也在推陈出新。一代又一代的高台手艺人将这项传统非遗技艺玩出了新高度。“高跷”与“高台”,一文一武,一动一静,可谓是湟中社火中的一对艺术“奇葩”。

其实最初的高台只有两三台,如今达到了19台之多,那么这19台高台社火都有啥?不卖关子了,咱们就随记者抢先去看一看吧。

高台社火队伍中哪支高台要打头阵?这自然是高台《魁星点元》。据村里的老人回忆,自打他们记事起,这“魁星”高台的地位就从未撼动过,其余的高台则是每年都有变化。魁星,又名奎星,神话中主宰文运兴衰之神,亦被奉为中华民族的“文学之神”,“魁星”高台,旨在祝愿青年学子们刻苦攻读,得中高魁。如果家里有孩子要考学,这魁星高台势必要看一看的;紧随“魁星”高台之后的就是《月老赐婚》《牛郎织女》《麻姑拜寿》《麒麟送子》……社火中的中式浪漫有多美?让这些高台告诉你。寿星、五路财神、文昌帝君、包公、赵公明、法海……这些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将在今年的社火表演中一一亮相。

新时代赋予高台以新的内容。随着村里年轻人的加入也带来了属于年轻人的创意,高台社火在他们手中变成了一场巨大的“Cosplay”秀,传统和现代元素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梦主题的高台也成了今年的最大看点。“非遗的薪火相传和与时俱进在千户营高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是我们这些非遗手艺人存在的意义,高台的‘火种’我们想一代一代传下去。”采访中陈虎邦开心地说道。

(记者 王琼)

下一篇